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陈枝 罗乐 报道
6月8日-9日,由张家界市文旅广体局主办,张家界市文化馆承办的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文化进景区活动分别在天门山景区和七十二奇楼举行。来自湖南各地的土家族、白族、侗族等非遗传承人们齐聚一堂,他们身着民族服饰,向游客们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观山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张家界,奔赴山水,看世界遗产,感受人文风情。天门山999天梯上,“土家织锦龙”,“土家刺绣龙”,“土家蜡染龙”成为了焦点。伴随着阵阵锣鼓声,民间艺人们舞动着色彩斑斓的龙身,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穿梭在陡峭的天梯上,三条蕴含着土家文化元素的梭地龙宛如活灵活现的神龙在天际舞动。每当龙头高昂、龙身翻腾时,现场都会暴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跃天门啊,巴地梭啊,过端午啊,逮起来啊”,大家跟随着口号纷纷加入到梭地龙舞动的队伍里,他们挥舞着双手,兴奋不已,甚至还有激动的游客从非遗演员手里接过龙头,引领着龙身前行;或是拿来龙尾,与龙头保持默契的配合。在迷雾缭绕的天门山上,这几条由游客、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共同舞动的梭地龙显得尤为壮观。在这一刻,无论年龄、无论国籍,大家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共同感受着这份传统与热情。
悠扬的侗族大歌,带着侗族人民的淳朴与热情在山谷间回荡。热情的白族杖鼓舞,每一次跃动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激昂。热烈的土家族打溜子,如同土家族人的性格一样直爽与豪放,震撼着每一位在场观众。在此时此刻的天门山,多种民族文化相遇碰撞,相互融合,共同绘成了一副绚丽的多元文化长卷,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们。来自广州的李先生表示,“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赏非遗
张家界非遗资源丰富、历久弥新,现有家级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36项, 张家界非遗保护成果收获不断。在古风古香的七十二奇楼里,一场热闹非凡的非遗展演在淅淅沥沥的雨中绽放,活动现场人山人海,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没有浇灭大家的热情。
活动现场,白族仗鼓舞、土家打溜子、侗族大歌等国家、省市级非遗民俗表演接连上演,看演员们跳舞高歌,观众仿佛一秒穿越进多民族的绚烂文化长河之中,亲眼目睹千百年来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身着土家族服饰的打溜子表演者手持锣鼓,加上非遗演员们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娴熟的演奏技法,奏出铿锵悦耳和富有动感的音符。随后一首来自怀化芷江的侗族山歌高亢响起,这首《苞谷叶子嫩茵茵》以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曲风,立马吸引了所有观众的注意力,曲中所展现的侗乡男女青年勇敢追求幸福爱情的民俗风情,让观众又一次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
随着舞台上歌梅拉组合的一首“惹呼”响起,一条威武的“旱龙船”在摆手堂广场开始巡游,龙船造型独特,龙头龙尾鳞边漆金,栩栩如生,龙身是一条笔直的绘鳞杉木。二十余名头缠青布帕和红布帕、下着青布裤和红布裤的土家汉子用青绫或红绫斜挎肩头,打起吆喝、应着节奏绕场巡游。整齐的“旱龙船”巡游队伍伴着雄壮气派的锣鼓声、声势浩大,现场观众的情绪也随着音乐不断跃动。一旁的游客早已按捺不住,不知不觉间便跟着舞龙队伍一起狂欢,紧紧簇拥着非遗演员们,热闹而激情的互动惹得参与其中的游客们直呼“既好看又好玩!这次来的真值!”
敬匠心
在七十二奇楼里面展示包括钩针编织技艺、棕叶彩带编织技艺、土家腊制品、土家族特产、大庸漆器、洛铁画、木刻版画等30余项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现场推出与市民游客现场互动的体验项目、展示销售现场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
笔者在现场看到,热气腾腾的草帽面和香喷喷的油粑粑牢牢抓住了过往游客的味蕾,土家刺绣和土家织锦等非遗手工艺品摊位也挤满了人,一件件色彩绚丽的非遗作品就像从远古的土家部落中走来,带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让人们爱不释手。
“舞龙巡游、民俗表演、美食小吃、文创工艺品等应有尽有,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点赞的背后是人们对民俗活动和传统文化的认同。该活动负责人告诉笔者:“张家界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美景,今后我们将加大对本土非遗的挖掘、保护力度,积极探索出非遗+旅游的新方式、新途径,让传统文化瑰宝之花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绚丽绽放,让世人一同感受张家界的山水人文之美。”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陈枝 罗乐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