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 试点践行“五共”模式 开创道路建设管理养护新格局

整修前的道路环境

道路硬化施工中

部分硬化完成后的道路

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16日讯(桑植站记者 李卿瑶 通讯员 向顺心 王荷嘉 谷祥勋)近日,在张家界芙蓉桥白族乡梅家桥村钟家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正在梅家桥村主干道至熊家坡、挖断岗主线(含张溪峪至大木山、余家峪、陈家庄3条支线)全长6.7公里道路提质升级改造施工现场忙碌。

梅家桥村地处芙蓉桥白族乡的西大门,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5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1769亩。全村辖29个村民小组655户,共2500余人,系全乡第二大村。据悉,此次改造道路为2008年初建成3.5米宽的通达路。

近年来,桑植县探索出“共商共建共管共养共享”路域环境治理新模式。芙蓉桥白族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实现了该道路提质升级项目的落地实施,并在此试点践行“五共”模式。

创新机制 “共商”顺民心

“共商”解决的是决策问题。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的道路修建模式,梅家桥村这一道路整修实施前明确“政府主导、村委牵头、群众参与”的协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屋场会的作用,以“共商”机制听取最大民意,汇集最大民智、解决最大民利。

乡党委政府与村支“两委”成员、涉路村民代表、梅家桥村在外工作人员及爱心企业负责人等召开2次专题研究会,对该路段道路改造升级进行分析研判,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村支“两委”先后组织召开5次村民议事会,讨论项目的资金筹集、施工队伍等具体操作细节。同时广泛发动乡贤、党员、人民调解员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及思想动员工作,原来仅8个村民小组同意修路,最终涉路的11个村民小组1100余名村民都同意施工,达成了“齐抓共管、共商共建、有力出力、有智献智”的共识。

开源节流,“共建”聚民力

“共建”解决的是资源问题,涉及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款项。

传统的道路建设,几乎全部依靠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亦即国家资金,而梅家桥村试点实施的这一道路建设,一改传统资金模式,实施“县里奖补资金、政府撬动投资、村里发动捐款”的方式,约半数资金由县政府以每公里30万元的标准奖补,剩余资金通过企业捐资和村里筹资取得,突破了传统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瓶颈。

土地是道路建设的另一个需要考虑的资源。梅家桥村党总支书记熊廷休表示,“以往村里要修路,最难的就是占地问题。农村最看重的就是承包的土地,所以一般占地都是普遍采取征地补偿的方式,要花费很大一笔支出。”而在“共建”的模式下,梅家桥村按照“自受益自出地”的思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协商, 最终8个村民小组的95户农户无偿提供涉路的10余亩土地(含荒地、林地等),有力缩减了传统建路征地的资金支出项目。

建筑成本同样是道路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资源,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缩减建筑成本是所有项目建设都期望的,梅家桥村在此同样提供了一个可行路径。通过积极动员热心人士,梅家桥村从本村企业家熊振处以低于市场价的成交价购得硬化使用的商品混凝土,从建筑材料采购环节的让利再度缩减了建设成本。在熊振看来,“这是一件民心工程,是便民利民的大好事,我本人也是村里的一员,也是工程项目的受益者,我会一直支持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梅家桥的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把梅家桥村建设得更好。”

接续落实“共管、共养、共享”

道路建设完工后,芙蓉桥白族乡和梅家桥村将持续贯彻落实“共管、共养、共享”模式。一方面推行“路长”责任制,完善公路管理长效机制,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道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实现“共管共养”;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利用道路建设成果,使之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路、村民增收的致富路,实现成果效益“共享”。

“现在这条路修通后,我们出门下地都方便了,下雨天走路也不会满身泥土了,在这条路上开车也更安全了!”居住在该区域的建档立卡脱贫户钟高明激动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乡积极普及和推广该模式,开创道路建设管理养护新格局,以道路模式创新撬动乡村全面振兴。”芙蓉桥白族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卿瑶 向顺心 王荷嘉 谷祥勋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646655/50/1205336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