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里来了年轻人|邓弼文:一片丹心载乡亲

编者按: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人才短缺是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乡村振兴正当时,一大批年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下沉乡村,在促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乡间田野有哪些好青年?他们身上有哪些故事?给当地带来了哪些新气象?张家界市委组织部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村里来了年轻人”系列报道,探寻驻村帮扶年轻新力量,展现乡村振兴一线生力军的奋斗故事。

_DSC2465_副本.jpg

2021年5月,邓弼文从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龙泉村“转战”到慈利县新城区长潭河村,工作重点也由脱贫攻坚转为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记者 伍文 张潘 联合报道

“小邓书记,快进家来喝杯茶,吃个午饭再走!”

“李大姐,最近你女儿给家里来电话了吗?你家的危房改造我们一定抓紧办好!”

……

在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和交流中,张家界市应急管理局驻慈利县新城区长潭河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邓弼文和当地老百姓们打成了一片。入户倾听老百姓诉求,为他们讲解党和国家政策,千方百计解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是邓弼文最喜欢做的事。他说:“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就是我最幸福的事情。”

“85后”邓弼文虽然年纪不大,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上都有他的身影。2021年5月,邓弼文从慈利县高峰土家族乡龙泉村“转战”到慈利县新城区长潭河村,工作重点也由脱贫攻坚转为乡村振兴。

_DSC2432_副本.jpg

“85后”邓弼文虽然年纪不大,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上都有他的身影。

其实刚进驻长潭河村,邓弼文也是初来乍到,对村里情况不太熟悉。可为了不和老百姓打交道碰壁,他没少下功夫。邓弼文通过开展屋场会和“五个到户”走访等,将村貌村情从山川田野间融入脑海心间。“虽然笔记本记完了几本,鞋子也走坏了几双,但我心里却踏实了。”提起那段日子,邓弼文记忆犹新。

如今,邓弼文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尤其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3名监测户的情况,甚至比他们的家人掌握得都要详细;谁家房子符合危房改造条件,他便积极去争取;谁家的农产品滞销了,他便主动帮着联系买家;面对邻里矛盾纠纷,他也不怕“惹火烧身”,积极协调、安抚。

“脱贫攻坚让我摘了帽,现在我担任村里的护林员,能有工资收入还能照顾着家里,都是小邓书记和村里干部一起帮我争取的。乡村振兴我有信心干好呢!”黎胜英大姐激动地说,她看到邓弼文就会想起自己在外读书的孩子,“小邓书记年纪比我大女儿大不了多少,年轻人优秀着呢!”

黎胜英大姐说得正欢,这时,不远处村部的小广场上音乐响了起来,大家伙儿都来跳广场舞了。“小邓书记带着工作队来我们村以后,对村部进行了改造亮化,大家伙儿锻炼身体有了好去处。我们几个组的自来水和路灯建设马上也要开工了。”黎胜英大姐难掩喜悦之情。

_DSC2410_副本.jpg

邓弼文和同事们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

驻长潭河村大半年来,邓弼文和一同驻村的同事为老百姓解决了不少“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不仅如此,他们还不忘应急人的本色,积极开展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以全村主干道为阵地进行防灾减灾宣传,给每家每户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开展应急演练,让防灾减灾深入人心。

抓住产业发展“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幸福门”。谈起长潭河村接下来的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思想高度一致,必须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调研,邓弼文发现,分散资源难统筹、生态资源难变现、农产品价格难提升等是制约长潭河村发展的难题。根据现实条件,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一道,决定抓住长潭河村水源足和水质优的特点发展瘦身鱼养殖。

“现在人们都追求绿色生态的食物,发展瘦身鱼养殖我们有信心。要通过立体生态绿色综合养殖模式,让长潭河村的老百姓找到增收致富的新门道。”邓弼文说。

邓弼文,就是这个年轻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用脚步丈量了每一段路程,用真情温暖了每一颗老百姓的心。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片丹心载乡亲,在邓弼文看来,此刻,长潭河村就是他的家乡,这里的老百姓就是他的亲人。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伍文 张潘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2/01/16/1077643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