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1日讯(通讯员 王欣)永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6个、市级11个、区级45个。近年来,永定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子,切实做好“非遗+”文章,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保护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还需认真做好“非遗+就业”“非遗+创业”“非遗+旅游”“非遗+产业”四篇文章。
推进“非遗+就业”,助力幸福永定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为生命力极强的民间传统技艺,具有广阔的就业途径和发展前景。而充分发挥非遗项目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在培育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非遗项目上下功夫。永定区非遗项目较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适应就业需要,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甄别和选择,有重点地培育适应就业需要的非遗项目。二是在壮大非遗项目就业载体上下功夫。通过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和相关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非遗项目促进就业提供广阔空间。如永定区通过培育壮大专门从事土家织锦研发设计、生产和传承推广工作的张家界旅典文化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土家织锦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累计安排就业1200多人次。三是在培育非遗项目就业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大力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非遗就业培训和群众性非遗文化活动等活动,切实加强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多、有助于带动就业的非遗传承人群培养。四是在拓宽就业渠道上下功夫。注重在留守妇女和贫困户中开展非遗项目就业培训,切实发展非遗项目在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400多人次,培训结束后又与农户签订就业协议,共解决贫困户就业106人;同时通过不断发扬光大土家刺绣等土家非遗文化,带动大批下岗女性实现再就业。五是在非遗项目进校园上下功夫。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遗就业提供后备人才。出台《永定区“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进校园活动方案》,帮助学校组建非遗文艺社团、非遗兴趣小组等活动平台,指导学习民间技艺,提升就业技能。
推进“非遗+创业”,助力活力永定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只有推进非遗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切实做好“非遗+创业”文章,才能让非遗项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舞台中“活”起来、“火”起来。一是培养非遗项目带头人。着力将一批有志于非遗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成为非遗项目带头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从事非遗项目创业,支持社会各界人士从事非遗项目开发,形成非遗项目创业热潮。二是深入开发非遗项目衍生产品。充分挖掘和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审美、消费、实用、时尚等方面功能,通过改造提质和拓宽延伸,开发出一批适销对路、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非遗工艺品或旅游产品。张家界旅典文化有限公司通过大力研发,开发出“乖幺妹”土家织锦品牌,并先后获得“湖南省最具发展潜力传统技艺项目”“湖南省文化艺术品诚信经营单位”“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外贸品牌培育基地”等多项荣誉。三是加大创业政策资金指导力度。对于有志于非遗项目创业的人士,政策可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和税费等方面的优惠,银行机构可提供一定额度的优惠贷款,帮助非遗项目创业人才成功实现创业。四是积极营造非遗项目创业氛围。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宣传工作;支持出版非遗书籍专著,提升非遗影响力;大力培养非遗创业成功人士,增强非遗创业的吸引力。通过一系列措施,为非遗项目创业营造浓厚氛围。
推进“非遗+旅游”,助力品牌永定建设
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既能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促进非遗传承与发展。永定区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与张家界绝版旅游融合的独特优势,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弥补我市山岳型景观文化内涵不足的缺点,可以进一步增强旅游资源的内涵,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促进非遗项目与文化演艺业融合。张家界旅游演艺产业十分发达,有《魅力湘西》《天门狐仙》《千古情》《遇见大庸》等10多个演艺场所和节目,每年要吸引上千万观众驻足观看。张家界阳戏、张家界鬼谷神功、永定土家茅古斯、土家婚俗哭嫁等展示当地民俗风情的非遗项目都可以通过有效嵌入这些演艺节目进行完美呈现,为扩大非遗项目影响力、促进非遗项目发展提供广阔舞台。二是促进非遗项目与景点建设的融合。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游客需求日趋多元,体验当地文化越来越成为游客在观光之外的主要需求之一,应加大以展示非遗项目为主的人文景观建设。永定区作为张家界旅游核心服务区,并以建设国际驰名休闲目的地为主攻方向,多年来在人文景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设了土司城、老院子、军声画院、博物馆等一批人文景观,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为非遗项目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舞台。如土司城在土司广场为游客表演土家茅古斯、土家花灯、土家狮子舞等非遗项目,成为非遗与景观融合的典范。三是促进非遗与节会的融合。张家界元宵灯会、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直播·苏木绰、民俗文化月、土家“六月六”等系列活动的举办,把非遗送进不同的舞台,让其在各种展演中活跃起来。张家界元宵灯会是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五大节庆文化品牌之一,也是永定区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张家界阳戏、高花灯、泼水龙、鬼谷神功、永定大戏、三棒鼓、花灯、土家赶酒火等数十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优秀非遗项目昼夜轮番展演,为30多万市民和游客提供丰盛非遗大餐。四是促进非遗项目与全域旅游融合。永定区是非遗项目富聚区,有沅古坪镇、王家坪乡及十堰坪村、马口溪村等民族风情镇和传统村落,多个非遗线路入选湘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锦绣潇湘”非遗匠心之旅线路第三站就是永定区,参观永定区乖幺妹土家织锦生产基地、绣云土家族刺绣制作等,领略非遗项目的独特韵味。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应加大民族风情镇和传统村落建设和精品线路推介力度,切实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推进“非遗+产业”,助力强富永定建设
作为蕴含中华民族生命基因和历史记录的文化瑰宝,非遗项目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是大力推进非遗项目普及和创新。通过专业演出、文艺轻骑队等多种形式,把张家界阳戏、高花灯、鬼谷神功等非遗项目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展示非遗魅力,发展非遗产业。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战略,组织土家织锦、土家刺绣、鬼谷神功、土家打溜子等项目亮相深圳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浙江全国非遗博览会、柏林国际音乐节、米兰国际箱包展、巴黎国际纺织面料展,扩大永定区非遗项目的国内外影响力,提升永定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大力促进非遗项目在工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张家界莓茶、灵洁功能茶等传统技艺,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特别是随着张家界莓茶的科学、文化、医学价值不断被挖掘,张家界莓茶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日益成为永定区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健康产业、朝阳产业,下一步还需在原产地莓茶品牌保护、传统技艺永久传承等方面发力,为莓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大力推进非遗项目与其他各业的深度融合和嵌入。非遗项目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可以在“非遗+餐饮”“非遗+电商”“非遗+抖音”“非遗+影视”等方面广泛探索和应用,从而实现非遗项目与各业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王欣
编辑:胡小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