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抗疫先锋|国教巾帼战“疫”显担当

02.jpg

龚芳(左一)在老家沅古坪镇三台山村参与疫情防控。

红网时刻通讯员 余玉萍 记者 李森林 张家界报道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疫情以来,吉首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大学英语第三教研室教学科研一线全体女教师巾帼不让须眉,尽一分心、出一份力,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默默奉献为张家界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母女抗在前线

国际教育学院第三教研室主任龚芳本想利用暑假返乡好好休整,可不料遇上张家界疫情暴发,按照张家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农村地区跟城里保持一致,封锁各个交通卡口,对所有现住人口摸底排查并进行核酸检测。龚芳的老家沅古坪镇三台山村人手不组,龚芳便带着研究生女儿欧晓琪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参与志愿者工作,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截止8月18日已经参加了5次全村所住居民的核酸检测工作。

“身份证拿出来,不要直接放上去,要隔空,防止交叉感染。”这是龚芳工作中的常用语,她负责检测时的身份登记,操作听起来很容易,但村里大多是留守的老弱病残者,有的没有身份证,是拿手机给身份证照相或拿户口簿登记,而且很多老人和小孩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不厌其烦地帮助村民,从他们的手机中调出照片或者健康码,口述姓名、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以便信息录入员录入,同时给工作程序中的任何接触点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女儿欧晓琪是四川大学的医技专业研究生,她是信息录入区的“引导员”,工作是负责维持排队秩序,不断嘱咐村民不要扎堆排队,检测完后及时带好口罩,不要逗留,同时负责送样本收集管到医护人员手中。

“整个村子共六百多人,一次整体核酸检测需要4至5个小时,在炎炎夏日穿着防护服非常难受,一场下来全身都湿透了。”龚芳表示,自己因为穿了防护服引起了四肢严重过敏,切身体会到长期奋斗在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不易,自己更应该做好志愿者服务,为他们的工作减轻负担。

五次全村核酸排查后,新的志愿服务又来了。志愿者们需每天到不同的卡点24小时值岗,阻止村民流动,龚芳和欧晓琪也积极投入其中,每天负责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夹角岩卡点”的值岗。该卡点位于两村交界处,地形复杂,条件极其简陋,没电没灯,靠着白天充好电的停电宝和手电筒,两把椅子、支一个简易的大棚,就是她们的志愿办公场所。但是她们说:为了村民的安全,为了抗击疫情,为了美丽的家乡早日恢复平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方也是“战场

除了“战斗”在一线的龚芳一家,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也都在不同的志愿者岗位发光发热。朱淑媛老师参与了永定办事处防疫指挥办的流调志愿者工作,每天需要给上百个居民打电话沟通他们的居住地,近半月来的出入轨迹、健康码颜色、核酸检测情况等。比较内向的她还需倾听并报告居民当前的困境,包容少数居民的误解,尽管工作十分有挑战性,但她依旧在抗疫中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言困难。

做摸排工作的志愿者谢章华老师感言:“做了志愿者才知道其中的不易,我们还有空闲时间休息一下,医护人员在一线不知比我们辛苦多少倍,忍受酷热的同时还冒着被感染的危险,确实有着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才可以做得到,对比他们我们所做的只是凤毛麟角。”

考虑到学校有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针对这一情况, 校区防控小组发布相关指令需要志愿者,李立君老师和孙琳老师积极投入其中,负责解决一些老人在疫情防控期间面临的问题。同时她们俩是所居住的楼栋志愿者,协助栋长收集本栋住户在防疫方面的信息,提醒住户按时检测,并给栋长反馈信息。在这期间,有一天李立君老师去一位退休老师家,帮助老人家操作手机查看健康码和网上购生活物资等,当天下楼不小心摔伤,尽管如此,后期工作也并未停止。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余玉萍 李森林

编辑:舒信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1/08/19/982346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