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奇峰秀水展新姿

“四个转变”助脱贫 “六大行动”促振兴

中共武陵源区委员会 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着力推动农业向旅游业转变、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变、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四个转变”。

2016年率先在全省整区脱贫摘帽,率先在全省三类区县实现全面小康达标。2020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9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5621元。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5000元,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脱贫攻坚收官后,我们围绕高质量建成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坚持加快农业农村提质升级不动摇,紧紧扭住旅游这个最大区情,把乡村作为全域旅游的亮点来打造,重点实施六大提质升级行动。

实施乡村产业提质行动。完善乡村旅游业态配置,深入挖掘和展示传统工艺,持续擦亮民宿品质化、高端化、国际化品牌,打造“一村一景”“一宿一品”“一家一艺”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

实施乡村建设升级行动。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宜居宜业”理念,加快“交通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便民网”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整洁乡村、美丽乡村、精品乡村创建为引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五美庭院”创建、村庄绿化亮化、村庄清洁全覆盖工程,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行动。坚持“以城带乡、以旅补农”,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优化、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保障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提升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庄、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实施乡村治理示范行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小广场+屋场会”建设工程、自治能力增强工程、平安乡村建设工程,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把美丽乡村打造成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样板。

奇峰秀水展新姿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纪实

武陵源高端乡村民宿代表——梓山漫居。 邓道理 摄

2018年6月7日,武陵源区上百名织女在核心景区向中外游客展示土家织锦非遗文化。

邓道理 摄

导读

在脱贫攻坚中,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依托青山绿水,创新旅游景区扶贫、旅游线路扶贫、旅游就业扶贫、旅游商品扶贫,撬动美丽经济,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打造了旅游扶贫的“武陵源样本”。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邓道理

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

曾经,旖旎风景后、青山绿水间,却是一片贫困。数据显示,2013年,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农村人口4.83万人,贫困人口6000多人,贫困发生率12.8%,这部分人大多聚居于深山生态景区周边。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2014年,一场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脱贫攻坚战,在武陵源区青山绿水间拉开序幕。

2016年,武陵源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并在全省三类县市区中综合评价为“好”。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表明,该区精准扶贫后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的脱贫户达100%,全区贫困发生率降为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旅游扶贫,撬动美丽经济

流水绕村社,青山映梯田……春天峻峭秀美的百丈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林叠翠、溪流潺潺的山水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位于武陵源区协合乡的插旗峪村和龙尾巴村,因发展“水木潇湘”“水湧金江”等中高端民宿客栈,一改过去落后贫困面貌,成了乡村旅游的“宠儿”。

“前往村里的车辆络绎不绝,高端民宿一床难求。”龙尾巴村党支部书记邓青松告诉记者,村里已建成13家高端民宿客栈,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间接带动80余人从事旅游服务业,全村80%以上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村民年均收入由2015年7000多元,增至2020年2万多元。

中湖乡野溪铺村,在外创业的老板陈玉林瞅准旅游发展前景,回乡将自己的老屋整修,并通过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打造民宿“五号山谷”,游客可在山谷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舒心住宿。如今,“五号山谷”成了“全球十大必睡民宿”之一,5栋独立民宿34间客房备受青睐。

依托绝版风景,武陵源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三乡十村”发展工程和旅游扶贫“五个一”示范工程,重点开发特色民宿、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田园综合体4大产品,配套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同时,将财政增收的20%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平均每个村投入900多万元,实现全区农村用水用电、网络宽带、交通出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垃圾治理等服务100%保障。目前,该区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营造了与世界自然遗产相媲美的乡村风景线。

“打造旅游精准扶贫的‘武陵源样本’。”武陵源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该区紧紧抓住旅游主导产业这个最大区情,按照“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思路,全力实施“旅游+扶贫”战略,走出一条从“扶贫”到“富民”、从“贫困村落”到“美丽乡村”、从“全域旅游”到“全域脱贫”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大自然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产业造血,走出致富新路

“哒哒哒……”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30多名女工坐在木制腰机上,正在制作西兰卡普、手工刺绣。游客在旁边的展厅里挑选刺绣、织锦等。据介绍,基地员工40%是当地留守妇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很受顾客青睐,一双手工鞋垫卖到100多元。

近年来,武陵源区围绕“旅游反哺农业、扶贫对接旅游”的思路,创新“区级统筹、乡镇主导、产权到村、收益到户”扶贫新模式,将财政收入增加部分的20%投入农业产业发展,构建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了协合菜葛、索溪峪土家织锦、中湖鱼泉贡米、天子山辣椒4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了“三个妹子一担米”(湘阿妹、乖幺妹、小辣妹、鱼泉贡米)扶贫产业,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一握阿妹手,永远是朋友”。这是协合乡菜葛生产基地广告牌上的10个大字。这里的“阿妹”,指的是进行葛根深加工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张家界湘阿妹食品有限公司。

“基地就在家门口,赚钱不用出远门。”公司负责人王作军介绍,2014年以来,公司以村企共建、产业帮扶、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安排就业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带动全区5家企业、10多户种植大户,辐射带动5000人受益。

协合村47岁的脱贫户孙泽银,40多岁娶了个智力残疾的老婆,生下儿子后不会照顾。王作军在村里修建工厂时,征用了孙泽银家的地,除了支付他一部分土地款用于修建房屋外,还留下8万元放在公司里“生崽”,每年分红9600元。如今,孙泽银一边在家照顾儿子一边在基地务工,每月能赚3000多元。

“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参与入股挣红金,让百姓全面享受乡、村、户三重产业增收保障。”武陵源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该区安排分红资金203万元,给1573户5119名脱贫群众分红,户均增收1290元以上,确保了长期增收、稳定脱贫。

屋场宣讲,激发乡村活力

中湖乡鱼泉峪村脱贫户赵尚清家,记者翻开他的结对帮扶联系手册,里面详细列出了一家人各项收入情况:种植水稻40亩,养猪20多头。全家脱贫后,结对帮扶责任人还时常关注他家后续情况。去年,学厨师的儿子从技校毕业后,帮扶人联系学校,推荐到广州工作,月收入6000多元。

2016年全区脱贫摘帽后,武陵源在全区范围内展开跟踪问效,对已脱贫户持续关注,对存量贫困人口全面核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逐项逐户逐人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确保稳定脱贫。

补短板,怎样才能补到老百姓心坎里?该区创新开展“屋场会”活动,打开群众心扉。区领导以及后盾单位负责人每月到联系屋场开一次“屋场会”,聆听群众呼声,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

晚饭后,索溪峪街道田富村望远屋场,人声如潮。“进村道路太窄,旅游旺季错车难”“村里有了自来水,但到枯水期,二楼水压跟不上”……多场屋场会下来,一本本问题台账摆在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的办公桌上。收集的问题涉及道路改造、环境卫生、旅游发展等类别。每个问题后,都备注了解决期限及责任人。

“当面锣,对面鼓,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矛盾纠纷,干群关系密切了。”田富村党支部书记毛成学说。

去年以来,武陵源区33个村(社区)设立屋场238个,开展“屋场夜话”500多场次,摸排收集问题582个、已解决443个,其余问题全部限时办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推动武陵源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早日把武陵源打造成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武陵源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脱贫路上服务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育才 宁奎

春雨连绵。近些天,只要有空,王静就往农家和田间地头“跑”,动员农家抢抓农时,及早进行春耕春播。

2018年,武陵源公安分局选派王静到中湖乡青龙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面对群众对脱贫攻坚满意度不高、村民“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等问题,她一户户走访,与1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促膝交谈,对症下药。

扶贫先扶志。王静先从村支两委班子担责履职入手,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活动,使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作表率。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召开党员会、村委会、屋场会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为大家答疑解惑。

思想工作难做,但一旦做通,接下来的各项工作就会顺利很多。

住房问题、饮水安全、大病救助……在王静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村里200多个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

“王书记给我送了一条腿。”因脑梗后遗症瘫痪的村民熊正加,其妻儿均患重疾,坐普通轮椅没人推,想出门看病非常困难。王静得知情况,从长沙购买了一辆新电动轮椅送到他家。

类似“送腿”的事,也发生在残疾儿童周家康及残疾人王查香、熊正东等人身上。

“村里要发展,必须靠产业。”王静观察,群众脱贫见效最快的是外出务工,中期要靠扶贫产业,而最长远也是最根本的,则是抓好村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

在她推动下,村里出台文明公约,带动乡风文明。同时,发展葡萄、中草药花卉种植等产业,使老百姓既能务工又有分红,收入来源拓宽。

“脱贫后接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葡萄园、花卉都有了好收成,开了一个好头。”王静信心满满说,“今年村里将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得更好,特别要把乡村旅游做起来。”

酒香换来日子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宁奎 田育才

4月15日,在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田富村,63岁的陈娥绒在自家煮酒作坊忙碌着,她把米酒打出来,请记者品尝。

眼前的陈娥绒笑容满面。可在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她整日以泪洗面。2016年,罹患癌症的丈夫撒手人寰,留下10多万元债务,儿子在周边打工收入不高,一家人陷入困境。

今后生活怎么解决?驻村帮扶工作队获悉,帮着陈娥绒想办法。得知她以前在工地给工人酿过酒,便为她筹集家庭煮酒作坊的启动资金,还买来酒甑、酒桶、酒缸等煮酒设备,陈娥绒的家庭酿酒作坊开业了。

几年间,村里扶贫干部换了一茬茬,他们的名字陈娥绒却倒背如流:“陈军、许忠亮、张传兵、李若开、吴飞虎……他们一直在关心我,他们都是好人!”为了帮助陈娥绒解决米酒销路,他们纷纷联系亲友前来购买;得知陈娥绒想扩大产能,他们买来器具;还帮着说媒撮合,让陈娥绒娶上了儿媳妇,又帮忙介绍工作……在扶贫干部关心下,陈娥绒的家庭状况迅速改观,很快脱了贫。

一年酿酒18缸,主要是纯米酒和糯米酒,去掉成本,一年纯利润近8000元;酒糟用作饲料,一年可喂4头猪。有50只鸡和3亩玉米、红薯,还有村里安排的村道保洁扶贫就业岗位收入和村集体产业分红……陈娥绒扳着手指算,她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

“儿子在广东打工,儿媳在山下客栈做保洁,一家人都有稳定收入,欠债也还完了。”眼下,陈娥绒的主要“工作”是在家带孙子。她告诉记者,等孙儿长大一点后,她还会扩大煮酒规模,再把酒糟利用起来多养几头猪。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张家界

作者: 中共武陵源区委员会 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编辑:王洁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