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4月28日讯(通讯员 陈茜 李伊强)4月27日,慈利县委党校第二十七期15名中青干部到该县广福桥镇双云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老党员送去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谷雨节后,气温回暖。清晨的阳光洒满山乡密林,一扫多日来的阴雨连绵。大家乘着朝阳,分组到该村3户老党员家走访慰问,看望他们,听他们讲述党的历史、从军经历,让党史学习教育历久弥新。
早上9点半,笔者一行6人来到抗美援朝退伍军人王家署家,正值他们吃早饭。村干部介绍后,他们匆匆放下碗筷,他媳妇连声叫大家就座。随后,便把椅子搬到硪场上。大家与王老拉家常,了解到他已90岁高龄,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大家围坐在一起,听王班长讲起了抗美援朝战争往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在王老的叙说中既感亲切,又令人敬仰。
那是1952年11月,王老与慈利藉的43名新兵响应党的号召从军,从河洑做轮船,到岳阳乘火车,在郑州时换上新棉衣、棉裤等。12月初,跨过鸭绿江,夜行军赶赴前方阵地。他们所在连是炮兵连,占据战斗制高点,打击敌方碉堡阵地。每一发炮弹就有200斤重,需几人合力装卸。
他清楚记得,那是“巧援山”战役。为了抢占十多米高的山头,炮兵连要把每台一吨多重的炮车沿山路运上山头。第一、二发炮弹顺利运抵,到第四发炮弹行进中,被敌机发现狂轰滥炸。“观察员在像五雷山那么高的山洞中察看目标,指挥我们打到哪里。”王老激动地叙述战事经过,“一、二炮手发标值,向左多少,或向右多少,高多少。”敌方的炮弹打来,二十发只有8发炸响,为我方战事赢得了宝贵时间。我军使用的是榴弹炮,可以打到10多公里那么远,发发精准、炮炮炸响。从晚上7点开始,战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7点,敌方久战不胜,要求谈判方停战。
随后,他回顾了在抗美援朝一年多的感受,向大家亮出在一次战役中被炮弹弹片击伤右腿的伤情,很感自豪。和他同去的44名慈利籍军人,只有一人在指挥部的对敌作战中牺牲,其余都安全回到慈利。
当大家问他怕不怕时,王老响亮地说“:不怕!”“在战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炮弹,震耳欲聋。”大家笑着问,“你怎么现在都好使!”他会声地笑了笑,却发现眼角有些涣红。随行学员急忙为他递上纸巾。他又接着说:“命令就是使命。”后来他又向大家讲述敌我双方对待俘虏的趣事,向大家用朝鲜话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引得大家欢声大笑。
随后,他回房间取出了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复员军人证明书等。大家一一细看,王老1952年入伍,1954年回国,历任炮兵连副班长,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招工到武钢工作,至今党龄已有64年。大家问他现在生活怎样,“现在每月有1700多元退役待遇,俩老都能生活自理,和子女一起生活,住洋楼、吃穿不愁。”他快人快语,“要感谢共产党。中国现在哪个都不怕!那时他们都打不赢,何况现在!”“他们武器虽然先进许多,但思想不好,没有咱们的毛泽东思想好。”她媳妇即时说:“公公是个能干人,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大家随即又聊了一会儿,知道全镇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就他和另一人。
谈话结束时,王老佩戴好纪念章,大家为他照相,又与大家合影留念。大家祝福他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中午,小组碰头会上,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走访对象情况。另一个是现年84岁、1957年10月1日入党的老党员曾任林。“那时候我能干,做过木匠、岩匠,插田种地样样都行!”与学员交流时,她介绍了入党经过,至今还常参加党内政治生活。通过与老党员的交谈沟通,让大家深刻感到了老党员的优秀事迹、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体会到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使命要求。
当日下午,全体学员还到该村瞻仰了董月中、董学全、张贵权三位烈士墓,送上花篮,聆听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大无畏精神。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陈茜 李伊强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