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家界武陵源: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 托起乡村希望

对黄家坪小学、三家峪小学和鱼泉峪小学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重建和改扩建,完成全区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jpg

对黄家坪小学、三家峪小学和鱼泉峪小学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重建和改扩建,完成全区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协合乡黄家坪小学.jpg

协合乡黄家坪小学。

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5日讯(通讯员 屈泽清 郭先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目前乡村教育的短板,格外牵动人心。近年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着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快补齐短板,改善办学条件。点缀在“奇峰三千、秀水八百”优美山水里的乡村学校,每所学校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

城里乡里学校一个样在这里基本变为现实。2016年,武陵源区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认定为“教育强区”;2017年又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乡村小规模学校要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为目标,积极推进特色化建设,实施个性化教育,不断激发学校活力。”武陵源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唐丽说。

张家界森林公园学校.jpg

张家界森林公园学校。

教师周转房按“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土家族建筑特色修建.jpg

教师周转房按“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土家族建筑特色修建。

校园高颜值,城乡孩子同待遇

伴着琅琅的读书声,走进武陵源区天子山小学。这是该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校园内樟树滴翠,绿树成荫,长廊如画,充满了人文气息,渗透着文化底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嬉戏,笑脸如花……学校虽小,却显得十分精致。

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只有82名小学生就读。自2010年至今,在校园提质改造靓化的过程投入资金1355万元,平均每生享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6.5万元。

唐丽说,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近四年来,武陵源区共投入17781.4万元,加快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保障义务教育“应学尽学”。

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对黄家坪小学、三家峪小学和鱼泉峪小学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重建和改扩建,完成全区小规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对区二中、协合中心学校、天子山小学、森林公园学校等农村学校实施提质改造,确保农村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义务教育。

三家峪小学现有学生8名,教师3人,教学班级3个。“以前的厕所是石棉瓦棚,年久失修,尤其是下雨天,外边下大雨,里面下小雨。2009年国家启动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家峪小学经检测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重建。2016年开始建设,历经3年,完成了教学楼、厕所和室外附属工程建设,投资380万元。学校新修后,学生、家长们都说比以前简直是天壤之别……”校长张远碧这样告诉笔者。

在武陵源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最有价值的改变,还是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不逊色于城里孩子的条件。

与校舍建设高标准相呼应的是,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做到两个“一个样”:一是建设进度一个样。无论是中心学校、村小还是教学点都同步进行,一次性完成;二是建设标准一个样。

全区各学校全部接入城域网,199个教学班都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数据接收终端全部采用65寸液晶触摸一体机。武陵源区教育逐渐步入“e”时代,领跑张家界市。

武陵源区教育逐渐步入“e”时代,领跑张家界市。.jpg

武陵源区教育逐渐步入“e”时代。

天子山小学的围鼓唢呐合奏.JPG

天子山小学的围鼓唢呐合奏。

黄家坪小学李彩英老师在课堂上辅导学生.png

黄家坪小学李彩英老师在课堂上辅导学生。

教师为学生辅导.jpg

教师为学生辅导。

文化个性化,“一校一品”提内涵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地处森林公园内,与著名景点黄石寨相望,近看是学校,远看像一幅山水画。这所学校有6个班级,学生107名,教师19名。学校把“绿色环保”作为校园文化主题。

走进学校,只见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到处都是学生的“绿色”作品,每个教室旁边还都有一个植物区。植物区的植物都是学生们从家里带的。除此之外,每个班还认领了学校的一棵树和一块草地并负责养护。

校长孙卫东说,学校让学生自主管理植物,认领树木、草地只是学校坚持开展的生态教育十大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办绿色手抄报、成立‘环保小卫士’监督队、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等环保活动,让生态和环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像这样有鲜明特色校园文化的,在武陵源区每所农村学校都如此。教育局副局长孙泽远介绍,乡村学校大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校内涵、丰富学校底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学校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挖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武陵源区借助学校建设、课程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与继承、主题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开展五大平台,以土家族文化为总基调,推动“一校一品”建设,让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开出了“文化”之花。

天子山小学以课堂为载体,以“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为主线,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习打围鼓、吹唢呐、纳袜底、做刺绣、剪窗花,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今走进该校,校园里书声琅琅、鼓点铿锵、乐声悠扬。学生们在耳濡目染间汲取民族文化的滋养。

政策一线倾,留住教师保质量

“我们学校中青年教师占了一多半,工作推动起来比以前容易得多。”天子山小学校长熊朝信介绍,该校海拔高、离城区远,“要是放在以往,一般外地和年轻教师都不愿意来,来了也待不住。”

武陵源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补充上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教师公开招聘计划。

同时,为了保证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武陵源区一直全力保障教师待遇。率先全市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100%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的“五险一金”、综治奖和年终奖金也一并纳入了财政预算,按政策落实了武陵山片区人才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等津补贴。按“四个一”标准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保证每个办公室一台空调,每个教师享有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一台办公电脑,为每个农村教师配备一套周转房,并配齐了电器和家具。

武陵源区还大胆任用年轻教师,只要工作出色就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奔头。今年39岁的赵顺岗是武陵源二中的校长,而“走马上任”之前他只是学校的教务干事。工作踏实、年轻有为的他于2015年8月通过“公选”直接成了学校的校长。近5年,武陵源教育系统提拔任用学校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达80%以上。

与此同时,武陵源区还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多个方面向农村教师实行政策倾斜。在各项政策的激励下,在区一中任教20多年的许天池、李双秋夫妻二人主动申请到偏远的农村学校任教,打破了以往教师只能进城不能下乡的局面,教师流动方向悄然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武陵源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整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为农村学校留住了教师,就保住了农村教育质量。”唐丽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郭先国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0/11/05/856697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