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一生的缘

【编者的话】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困难挑战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都要以奋斗者的姿态一往无前。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正在开展的“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征稿活动,就是为了提振全系统干部职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资源文化,更好的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从6月15日起,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开设《讲述:我们的奋斗故事》专栏,以促进这项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微信图片_20201102142317.jpg

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2日讯(张家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杨柳青)

著名作家艾青在他的诗《我爱这土地》里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80年代初一个女孩偶然的机会来到了澧水边的小县城,她被水墨画似的山水吸引,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片土地。1985年她终于毕业嫁到了这个梦想的小城,从此与自然资源工作结下了一生的缘。这个女孩就是我,小县城就是如今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35年过去。在35年自然资源工作的岁月里,我每次默默吟诵艾青的这首诗都止不住的热泪盈眶,心中喷薄而出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我这个小女人骨子里与作家有着一样的情怀。

那年因为生病,作为尖子班前五名高考失利的我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如果不是只考上中专,我就不会被父亲逼着上了农业学校,与自然资源结缘。父亲不让我复读逼我读农校时答应我,以后只要我愿意一辈子都可以读书,从此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努力地不断求学,始终让自己有足够的知识修养。1987年机构改革,我因所在的农委农业区划办与建委征地拆迁办合并,进入县级大庸市土地管理局工作,我感觉对这个新部门业务懵懂无知。1990至1993年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一边工作一边补习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湖南农业大学国土管理函授大专班,系统地学习国土管理专业知识。1993年因国家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经济一窍不通的我,于1994年至1996年考入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班学习,系统地学习了资本论、房地产学、金融学等经济理论。2012年已近知天命年纪的我,为了能跟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又补习自学,考上了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并于2015年学习毕业, 2013和2014年还连续两年被学校评为年度优秀学员。回顾学习经历,都是因为工作需要让我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服好务。

1987年前在农业区划(国土规划)办工作的那5年,记得在已故的李祥辉主任带领下,我们8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撰写编辑出了第一个大庸市农业区划报告集和国土规划报告集(含数据集),还荣获了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三等奖和自治州科技成果一等奖。记得为了获得第一手照片和资料,小女孩杨红开着她的旧商务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道土路,载着我们跑遍了大庸的崇山峻岭,从小晕车不敢坐汽车的我则是吐得胃出血了还要唱着歌继续前行;记得考察宝峰山、七星山、崇山,没有上山的路,我们硬是借来老百姓的砍柴刀披荆斩棘,砍出了一条条上山的路,爬上了山顶;记得考察天门山从后坪走百步云梯登山,是乡政府的两个同志一前一后护着我,手脚并用地一步一步惊险攀登,而从天门眼爬上空中花园是蔡景杰和李军海两个同事前拉后推,三个人靠着抓紧坚硬的灌木林树干,硬是拽着树枝一步步爬上了天门山顶;记得考察黄石寨、天子山、中湖等核心景区,交通不便,我们硬是背上水和干粮,几天几夜不辞劳苦的不停跋山涉水,屁股摔得满是泥水伤痕,脚上走得血泡淋淋;记得开展第一次全国国土调查没有设备和地图,我们硬是与调查员一起拿着航测照片,走遍了大庸的每一片土地和森林;记得厚厚的农业区划、国土规划报告集和数据集,硬是我们几个年轻人用蜡纸和油印机日夜加班,一张一张手工印制装订;还记得我们不辞劳苦奔波在乡间田头,不断探索实验,硬是用农业科技技术,扶持三岔朱九妹研制出龙虾花茶、胡家河大庸菊花芯柚等地方名特优产品。毫无疑问,那几年,我们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是累的,也是很拼的,但更是开心快乐的,青春在我们辛勤劳累的汗水里洋溢光彩,结出了硕果累累。

微信图片_20201102142324.jpg

1987年至2000年,我在局建设用地管理部门工作了14年,在局党组班子重视,以及陈生培、杨道湘等几任分管领导及科长的带领下,我们渐渐地看着县级大庸市变成了地级张家界市,看着小小的大庸县城从几个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110多平方公里,从下雨一身泥天晴一生灰的四街一巷,一点一点发展成如今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每一寸土地的建设,每一栋房屋的搬迁,都留下了国土人辛勤的汗水,奋斗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恋。曾记得1989年,刚建市的那几年,因为白手起家财政困难,没有建设项目和资金,我们除了建设用地工作外,还要承担全市招商引资的任务,我带着田开元、郑春华老师日夜加班,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编制出了第一本大庸市房地产招商项目指南和第一次招商引资展览的展板,后来通过湘交会、深交会、港交会等展销会,招来了国内外一大批旅游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者,建设了机场、高速、城区“四路两桥”和景区公路索道等基础设施,我也一辈子忘不了丢下年幼的女儿去招商,她委屈地央求妈妈说“那你开湘交会多带点‘香蕉’回来”时我愧疚的泪水;曾记得1992年所有市直单位都要征地建院子,为了办好南庄坪开发区1000多亩市直机关和第一家拟上市的万众股份公司用地的征地报批,我和老科长杨道湘不分日夜地赶制汇编用地报批资料,与各个单位及搬迁户协商签订征地补偿协议,又挑灯手工勾画用地红线图、手工计算土地分类面积,根本顾不上吃饭和喝水;曾记得机场、武陵大学、景区黄石寨、天子山索道、张清公路,张罗公路、张长高速等重点旅游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我们沿线沿拐点踏界,陪专家们反反复复考察论证,经常是一身汗水满身伤痕,硬是在没有路的陡坡悬崖踏出了路,建设出了美丽的机场、高速、学校;记得建设贺龙、渔潭、江垭、长潭河、木龙滩等水库水利枢纽工程,我们陪着专家们在深山老林跋山涉水,只为找到更科学合理更节约耕地更有利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最优坝址方案;曾记得1998年国家决定停止审批耕地一年时,我们在市政府分管国土的原副市长刘德美亲自带领下,为全市近2年的所有建设项目和违法用地依法清理补办用地手续,那年是通宵通宵地赶往长沙,整天整天地在省厅排队啊,却没有一个人说过苦和累;曾记得1999年我收到江垭水库淹没区5万亩用地必须在新法颁布实施前补办完用地手续的任务时,我一个人5次前往已经搬迁移民的库区5个乡镇,补齐征地拆迁资料,收集齐项目建设及移民资料,还按照国务院审批土地的要求,做出了全市第一份也是最大的一份江垭水库枢纽工程补充耕地方案书,终于通过了国务院会审,拿回了库区5万亩土地批文时的喜悦和激动。

2002年至2008年,组织上安排39岁的我任新成立的耕地保护科长,我的工作也开始了新的篇章,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成为我的神圣职责。当时很多领导和同志们都带着怀疑半开玩笑地说,你一个女同志能保护住耕地吗?7年过去,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没有辜负这项工作。那几年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几乎没有减免过耕地开垦费,我离开这个科去财务审计科工作时,储备库里有6000多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还有近3000万的耕地开垦费资金,我市多年被评为全省耕地保护先进单位,慈利县还被评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单位,这些成就都是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的结果,都是在局党组领导们的带领下,全市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人艰苦奋斗的结果。曾记得2002年刚成立科室,为了完成当年开发耕地项目,做到当年选址当年建设当年指标验收入库,不影响当年全市建设用地项目占补平衡,分管领导张锡勇带领我和土地整理中心刘平舟主任,7、8月高温烘烤天气,仍然顶烈日战酷暑跋山涉水地选址验收;曾记得桑植县石绍河局长和聂金林股长带领我们走遍了桑植县偏远的西莲、白石、谷罗山乡等山区乡,找遍了青佛山、天平山、毛花界等高山峻岭,只为能找出可以开发耕地的荒山平滩,完成偏远贫困山区县桑植的占补平衡;曾记得陈家河乡剖腹溪村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携老扶幼全村出动,只因为我们治理了剖腹溪村多年水灾,复垦了灾毁耕地送来锦旗时,我激动得留下的幸福泪水,这是我们与老百姓血脉相连的感情;曾记得在慈利县岩泊渡,我们硬是开拓创新,探索出山区土地开发整理集中平整流转的典型经验,省厅这一年在慈利县召开了全省土地开发整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向全省山区县推广交流了我们创造的经验。

2011年起,组织上任命我为局副调研员,我离开了工作了三年多的财务审计科长岗位,虽然是非领导职务协助工作了,但是全面建设小康试点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大宣传大教育大检查等“三大”工作,三年闲置土地清理工作等重点工作,仍然有我忙碌的影子。2020年党组安排我协助周则荣副局长工作,具体负责协助农村房地一体和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我又跟领导和同志们一起乐此不疲地奔波在乡村了,只为这项服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三农”、服务老百姓的工作,能够按照国家和省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只为把这项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的工作扎实做好。7月底我们已经按照“日统计周上报月督查”的工作制度,深入一线技术单位及外业工作确权登记小组开展了5次全面督查,强力推进工作进度,已完成外业总任务的80%,而武陵源区和慈利县已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外业权属调查登记任务。我很欣慰,如今已是大姐大的我,还能为新时代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发光发热。

回首整整35年的工作点滴,我猛然醒悟了,我这一辈子,不是一直都在做着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吗?我不是一直都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一员吗?虽然如今我已满脸皱纹不再年轻,可是只要还能够为自然资源做些什么,无论是做什么,我都是开心快乐无怨无悔的,哪怕在生命的长河里我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与落花,我都是甘愿牺牲自己奉献出一份光和热啊,这就是我与自然资源的缘,一生的缘了。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 杨柳青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20/11/02/855883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