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韶华无雕饰,追梦显本色。
在张家界,有这样一群追梦人,坚守日常,努力追梦,守护着最初的梦想和信仰。
他们不懈追求、执着追梦,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红网张家界站组织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特推出子栏目【芳华70载·奔跑追梦人】专题报道,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各行各业涌现出的70名奔跑追梦人,讲述普通人立足平凡岗位努力追梦、奋发进取的动人故事。
我们都是追梦人,越追越有味!
朱立文:自觉当好家乡农产品的“粉丝”,为家乡的红薯产业打CALL。
朱立文全身心扑在家乡的红薯和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管理工作上,始终坚守在生产销售的第一线。
红网时刻张家界8月16日讯(记者 张红)四十出头,留着平头戴着眼镜,一眼看去就很精明能干,这是记者见到朱立文的第一印象。
朱立文是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年少时便去了沿海打工,2010年返乡回家创业,2012年成立了慈利县洪源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4月注册成立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几年来,他严格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身心扑在家乡的红薯和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管理工作上,始终坚守在生产销售的第一线,为家乡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家乡的红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朱立文的老家,慈利县零溪镇一直都有种植红薯的习惯,并把红薯做成淀粉和红薯粉丝来卖,但没有形成规模。在外地务工的他发现市面上真正用纯红薯粉做的红薯粉丝很难买到,于是就放弃在外地的高薪工作,下定决心回家乡做好纯红薯粉这个产业,2012年回乡申请成立了慈利县洪源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来朱立文的粉丝事业越做越大,2016年成立张家界朝阳冲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了“朝阳冲”粉丝商标,发展到现在,共建成占地4100多平方米的红薯粉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厂,红薯淀粉生产线、粉丝、粉皮生产线等一系列生产及检验设备等一应俱全。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103户,合作农户已达700多户,带领家乡农民种植红薯基地达9000多亩。
他还多次去山东、江苏的红薯产区考查,引进红薯新品种,改进红薯种植技术,采用先进的地膜种植技术,节约人力成本,不使用农药化肥,让原来红薯亩产3000多斤,达到了现在的6000-8000斤,红薯产值达到4100多万。红薯种植也为家乡合作农户每户增收10000多元,随着产业的发展,红薯也成了家乡人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在生厂过程中,由于引进的设备,生产的红薯粉丝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于是他亲自带领公司团队做研究,与吉首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签订了长期产学研技术合作协议,开展技术攻关。设计出了高效益、高质量的红薯粉加工设备,并获得了3个国家发明专利。为“朝阳冲”牌红薯系列产品畅销省内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还整合了家乡的农产品一起营销,他带领销售人员在长沙、张家界、慈利县开设了“朝阳冲”牌系列产品的专营店,在常德、长沙、广州等大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开通了网络销售平台,2018年通过企业上云,突破传统营销方式,重点打造PC移动双网官方网站、微信平台、淘宝平台等各类主流渠道平台进行品牌营销和在线销售,通过互联网趋势助力公司在互联网方面全面、快速发展。把“朝阳冲”牌系列农副土特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和欧洲丹麦等6个国家海外市场。2018年农产品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年支付农民工工资款430多万元。
“我们合作社现在有800多个农户一起参与种植红薯和加工,我们还吸纳了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跟我们一起种植红薯还在我们工厂参与加工,让贫困户每人的增收达到了1000元以上,现在有20多户已经正式脱贫了。”朱立文在自己公司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广大群众的利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和农户成为利益共享、企业为农户承担风险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为贫困农户创造“家门口就业”“家门口创业”的平台。同时通过红薯生产技术和技能培训,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2项红薯生产技术和加工技能,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平台和从事红薯生产脱贫致富的能力,变“输血”功能为“造血”功能,从而达到稳定脱贫致富的长效目标。
“我觉得今后要按照我的初衷继续把产业做好,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致富,把红薯产业做成慈利县重要的支柱产业。”朱立文对将来的产业规划看得很远,他计划继续扩大位于慈利工业园的公司规模,新建厂房,添置自动化机械设备,扩大粉丝、粉皮等薯类制品的销售渠道,立志于将朝阳粉丝推向全省甚至全国。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红
编辑:陆波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