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余光奎:坚贞不屈的“陆军少将”
余光奎,字延智,1907年出生于桑植县廖家村观音岩一富有人家。6岁入私塾,15岁入保靖十县联中,1925年同县人王尚质考入黄埔军校4期。
1926年秋,北伐军出师获捷,北定武汉三镇,东逼苏杭宁沪,地方军阀节节败退,革命军势如破竹,需补充军官和大批战斗人员,余光奎所在的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了。余光奎参加北伐,奋勇杀敌,在围攻武昌的战斗中,所在的蔡廷锴部率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余光奎因为在北伐过程中立下战功,先后任营长、团长等职务。
1932年5月,余光奎因父丧回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1月20日,中国国民革命军在伤亡25万人之后,被迫撤退,上海沦陷。1937年底,南京陷落,30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在部队的催促下,余光奎于1937年返回到江苏无锡,任19路军某师副师长,参加抗日战争。
上海沦陷后,在上海市区和郊区,有打着国民党旗号,民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游击队、自卫队、保安队;有特工系统的别动队、忠义救国军等武装力量;有主力撤退时流散的国民党官兵组成的游击队,长期坚持敌后游击作战,伤亡惨烈,余光奎就是游击队中的一员。当时,抗战形势十分恶劣,战斗环境艰苦,日本军队在上海的侵略势力十分强大,对共产党、国民党的抓捕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在沦陷区开展敌后工作,不仅需要顽强的斗志,还需要大无畏的勇气。
余光奎被任命为沪淞地下游击队指挥,浴血奋战,打击日寇。一次,他在家书中说道:“吾现在沪淞一带,率游击队打击日寇,愧无建勋,以报家国,矢心以身许国。”余光奎时刻做好了为民族独立战争付出生命的准备。
1940年,余光奎潜入上海执行任务,为汉奸出卖,被捕入狱。狱中,他给胞弟余光宗写信,信中说:“沪上生意,全部亏蚀,现寄友人处,何日归来,尚不可期,惟愿俩弟,上事高堂、下教子侄……”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余光奎坚贞不屈,保持民族气节。1942年被敌寇惨杀,时年36岁。
1943年,国民党陆军总部追授余光奎为陆军少将,抚恤遗属。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