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蹇先任、蹇先佛:长征中的姐妹花
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里,活跃着一批红军女战士,她们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念,走过万里征程,胜利到达陕北。蹇先任(贺龙元帅夫人)、蹇先佛(萧克将军夫人)姐妹艰难走完长征路,周恩来称她们为“长征中的姐妹花”。
蹇先任、蹇先佛,出生于慈利先一爱国开明人士家庭。兄弟姊妹7人,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就有蹇先任和蹇先佛。
1935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六军团进行新的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任弼时、贺龙等开始策划战略转移。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当时,蹇先任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背着刚出生18天的婴儿(贺捷生)踏上了漫漫征程。
长征抢渡澧水时,蹇先任用布带把小捷生绑在怀里,随部队到了河边,等到最后上船。刚到河中心,突然遭到敌机轰炸,时刻有翻船的危险。大家奋力划桨,终于强行渡过了澧水。此时,小捷生已经2天1夜没吃没喝。
红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后,为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回旋战。部队常常从敌人的眼皮底下通过,为了防止小捷生过封锁线时哭闹暴露目标,蹇先任就用布带把她紧紧捆在胸前,再用衣服包住头。有时包得太紧、太久,打开一看,孩子的脸都变成紫色了。蹇先任心如刀绞,真怕小捷生离她而去。
红军队伍路过集镇、村寨时,抱着幼子行军的蹇先任常常引来群众特别是妇女们惊异的目光。热心的妇女把蹇先任拉到家中,烧热水给小捷生洗澡。当她们解开襁褓,看到孩子粉嫩的皮肤被屎尿浸泡得发了炎,有些地方都溃烂了,母爱被深深触动,不禁唏嘘落泪,对红军更加钦佩,更加信服。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此时,长征途中一直分开行动的蹇氏姐妹,得以相聚。
长征中,宣传工作是女红军的主要工作内容。蹇先佛此时已身怀有孕,仍坚持发动群众,写标语,印传单。每天挺着个大肚子,回到营房就刻蜡板,油印文件,常常通宵达旦。她还善讲演,做“扩红”动员,曾经创下全军一次“扩红”20多人的最高纪录。
蹇先佛的孩子在红军过草地的关头降生。当时草地四周无遮无拦,连一顶帐篷都找不到,没有一处可供产妇分娩的土屋或毡房。闻讯赶来的萧克在附近找到了一处藏民放牧遗弃的牛场,就近挖了一些草皮,急忙整修作为产房。姐姐蹇先任赶来为妹妹接生。一个苦难的男婴就这样降生了。萧克给孩子取名叫“堡生”,意为在草地“土堡”里出生的儿子。从此,姐妹俩相互陪伴,怀抱婴儿,穿行于水草地,穿越岷山峡谷,通过天险腊子口,随军到达陕北。
参加长征的女红军3000多人,到达陕北的幸存者仅350余人。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柔韧进行着殊死抗争,经受了比男红军战士更多的苦难,描绘了一幅幅悲壮的中国革命画卷。蹇氏姐妹在慢慢征途中的故事,成为长征中的传奇。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