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余愿学:为革命永不变心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余愿学:为革命永不变心

  余愿学,字谷承,号富海,1898年出生于桑植县澧源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战火纷飞的年代,几乎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成为年少时代余愿学的一种奢望。父亲早年病逝,母亲靠洗衣纺纱维持全家的生活。贫困的家境,锻炼了余愿学吃苦耐劳、发奋图强的坚韧性格。

  12岁时,余愿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桑植县澧源书院。1916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读书。因时局动荡,为谋生计,他被迫辍学回家干活。期间,素来敬仰贺龙军威神勇的他,常去洪家关外祖父家与贺龙交往。

  1918年,贺龙任靖国军独立营营长,在桑植县创办了“农民自治讲习所”,余愿学报名参加学习。因为他肯吃苦,爱学习,才学出众,深得贺龙的器重。

  1923年,余愿学被贺龙保送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深造。贺龙任建国川军第一师师长时,在澧州开办军官教导团,余愿学担任教导团教官。因带兵认真,要求严格,受到贺龙赞赏。

  1926年,余愿学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第三团营长,随贺龙由铜仁出师北伐,进军湘西。1927年春,随贺龙部独立十五师奇袭河南逍遥镇、血战小商桥,一举缴获敌军四五十辆马车银元,3辆坦克,立大功,晋升为一师三团团长,贺龙夸其“毕竟是云南讲武堂转身的好角色”。独立第十五师奉命回师武汉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余愿学升任教导师副师长。

  余愿学跟随贺龙征战多年,求的是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余愿学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在二十军军官会议上,听到贺龙说要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东征讨蒋,革命到底时,余愿学坚定地表示:“军长说怎么干就怎么干,我愿当你的马前卒,站在人民大众一边,革命不变心!”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余愿学带领妻子及2个弟弟,一家满门参加南昌起义。余愿学率部架云梯,登城墙,攻占南昌城北大门,全歼守敌,再立战功。8月25日,起义军南下到江西瑞金壬田时,余愿学所率部队遭遇敌军2个团兵力的阻击。作为南下起义军的先锋部队,他身先士卒,为突破敌人的防线,余愿学端起机关枪率先冲向敌人阵地,不幸腹部中弹,次日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余愿学牺牲后,贺龙悲痛万分,下马肃立,脱帽默哀,鸣枪致祭。并为之竖碑勒石,墓碑立于瑞金壬田场头。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09/03/48357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