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于兆龙:宁折不弯求真理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两溪交汇拥圣地,卅里长潭绕镇流”。这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描绘慈利溪口的诗句。

  溪口,曾经是商贸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了一位红军将领,他就是曾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交通部长、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的于兆龙。

  于兆龙,1905出生于慈利县溪口。1910年,随父迁居常德。1921年,于兆龙考入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二师)。省二师是当时沅、澧流域的最高学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政治空气深厚,思想活跃。1922年春,于兆龙参加了省二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积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接受了新思想、新理论,受到了深刻熏陶。同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于兆龙立即和省二师的进步同学上街游行。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核心的学联会和“青沪惨案湖南雪耻会常德分会”组织常德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罢工、罢课、罢市,游行示威,声援“五卅”惨案,掀起声势浩大的对日对英经济绝交活动的高潮。于兆龙和省二师的进步同学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

  1926年,于兆龙在省二师毕业后,受党组织派遣,入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学习。结业时,被选送到苏联深造。1929年回国,分配到湘鄂赣苏区工作,先后任红五军第一师政治委员、红五军一纵队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委常委、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交通部长。1930年7月参加攻打长沙的战斗,同年冬率部参加反“围剿”战斗,连克通城、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等县。

  1932年初,中共湘鄂赣省委贯彻王明的“左”倾路线,于兆龙被免除省委常委。3月,于兆龙等执委全被撤换,其交通部长职务被免除,改任红六军政治部主任。10月,调任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为部队党的建设和保卫红色政权作出重要贡献。

  1933年春,在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下,于兆龙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对当时国际国内的斗争形势作出客观、冷静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认为,“湘赣已经形成了以于兆龙为首的罗明路线”。于是,对于兆龙在党内、团内进行批判。1933年5月,撤销于兆龙湘鄂赣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职务,并予逮捕。1934年初被秘密杀害,时年29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于兆龙敢于坚持真理,宁折不弯,一身正气,令人敬仰。1945年,中共七大为于兆龙恢复了名誉。1954年,于兆龙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08/31/48363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