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卓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编者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在张家界这片红色土地上,当年人口不足10万的桑植,就有1万多人参加红军。无数父老乡亲前仆后继,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这些英烈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张家界的骄傲,是我们加快实现“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的力量源泉。

  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主流媒体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 “张家界英烈谱” 专栏,集中报道60余位张家界英烈,缅怀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1985年6月,“卓炯经济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全国经济学界充分肯定了卓炯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高度评价卓炯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

  卓炯,1908年出生于慈利县国太桥乡,1926年冬,自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初级班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1929年就读省立三中高中师范科,曾被怀疑为“异党分子”而逮捕入狱。1931年,考入中山大学教育系,后转入社会系,攻读政治经济学,1935年入广东学海书院攻读研究生,主攻明史。

  1938年,参加广东民族抗日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四战区(后改为第七战区)主编《新建设》《阵中文艺》等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1941年,任中山大学讲师、副教授,与王亚南共同研究《资本论》。1946年,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奉命转移到香港,后侨居泰国,任南洋中学校长兼中共支部书记。1948年9月,在云南省思普地区参加地下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次年3月,任云南省人民反蒋自卫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卓炯先后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政策研究室、南方大学、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工作。1954年,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处处长,先后写出《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十大经济政策解说》等专著,提出计划经济的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商品价值规律。1958年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1960年任广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组副组长。他阐述了物质利益的原则,把商品经济作为研究课题,在《论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的存亡,而所有制形式只能决定商品生产的社会性质和特点。”这是他商品经济理论的中心思想,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著名论点。

  1973年,卓炯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经济研究室主任,1979年任广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写出《关于<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探讨》《政治经济学新探》《价值规律论》等专著。致力于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探讨,先后写出《破除产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把产品经济体制改造成商品经济体制》《试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试论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等论文,明确提出“当前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要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1986年,他写下《从“一国两制”的经济基础看粤港关系》一文,提出两个不等式,即商品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卓炯,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知名的经济学家,在科学战线上为党的事业奋斗四五十年的坚强战士。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称号。次年,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7年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同年6月24日,在广州病逝,享年80岁。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中共张家界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8/08/01/48467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