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在三湘”网络采访团走进慈利县探索脱贫攻坚“慈利模式”

  

 

  考察采访团来到大峡谷玻璃桥

  

 

  禾田居山谷

  

 

  考察采访团体验农耕文化

  

 

  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湖南生安赛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考察采访团来到“一界农户”

  红网时刻9月15日讯(慈利分站记者 杨玥妙楠)9月14日,由来自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旅发委、湖南省扶贫办、各省市网信办代表,网络名人,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重点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共计70余人组成的“精准扶贫 在三湘”网络主题活动考察采访团来到慈利县,实地走访,聆听民意,聚焦精准扶贫成果,挖掘精准扶贫慈利样板。慈利县领导邱初开、高靖生、舒洪波、吴清英、谢模强参加了此次活动。

  “精准扶贫在三湘”网络主题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湖南日报社主办,华声在线、湖南微政务、网信湖南承办。9月8日在长沙正式启动,考察采访团奔赴邵阳、怀化和张家界3市6县(市、区),参观、考察湖南精准扶贫工作。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和直播等方式,通过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种平台,实时、多维、互动地报道扶贫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事迹,推广湖南精准扶贫成果、经验和模式,形成网络聚合力,推动脱贫攻坚战役向前发展。

  慈利县地处张家界东部、武陵山脉东部边沿、澧水中游,素称“金慈银澧”、“湘西门户”、“张家界东大门”。既是省级重点贫困县,也是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274户86892人,其中已脱贫10112户38302人,未脱贫14162户48590人,今年计划减贫17294人。现有贫困村134个,其中已退出12个,今年计划退出80个。

  考察采访团在慈利的首站是揽下了十项世界之最的大峡谷玻璃桥。玻璃桥上游客如织,尖叫声此起彼伏,不少国际友人穿梭在人群中。自去年8月20日开放运营以来,大峡谷玻璃桥共接待游客395万人次,纳税过亿元。“It's beautiful, but very scary. ”来自美国丹佛州的James正带着他的妻子Rhonda在大峡谷玻璃桥参观游玩,Rhonda是第一次来中国,首站就选择了大峡谷玻璃桥,她表示,回美国后将带动更多的朋友来这里游玩。

  而在辉煌的背后,大峡谷玻璃桥还承载着景区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期望。“景区+项目+乡村”,实现了景区与乡村的同步发展,撬动了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200万元修建12公里村、组公路,解决4个村村民出行难问题;兴建饮水工程,让周边村民都喝上安全水。

  “这是一个牵动世界旅游神经的项目,是一个极具创意的项目。”期间,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通过直播平台向大家介绍玻璃桥,介绍慈利县的“景区+项目+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并欢迎更多的人来到慈利旅游,体验惊心动魄,感受大美慈利。

  事实上,大峡谷玻璃桥只是慈利县探索旅游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慈利县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大力实施旅游扶贫行动计划,5个贫困村退出,1534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脱贫。

  网络红人李威澄说:“慈利是一块投资、兴业非常好的福地,不管是从旅游景点或是工业生产、农民的收入来说,都是翻倍地逐年增长,所以靠旅游带动经济收入。而且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三星拱月,月照三星”的这种旅游经济模式之下,也在不断的发展,让张家界在三湘的发展当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随后,考察采访团来到了位于三官寺土家族乡罗潭村的禾田居山谷和瓦窑堡饭庄。在禾田居山谷,考察采访团被这里的户外体验和农耕文化深深吸引,射箭、骑马、磨豆腐、打糍粑······每个项目他们都逐一体验,有的更是爬上了吊脚楼,与这里的土家阿哥、阿妹对起了山歌。而瓦窑堡饭庄是由以前的瓦窑改造而成,唤起了不少人对上世纪七十年代烧制“砖瓦”文化记忆。

  据了解,禾田居山谷现有的114名员工中,80%以上是本地村民,本村员工有4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6户8人。他们人均月工资均超过了2000元,真正让贫困户实现了增收。禾田居山谷项目也引发了“蝴蝶效应”,带动深圳万豪、润辉农业等大企业入驻。这种产业、企业和农户利益联接机制的建立,驱动了贫困村华丽蝶变。禾田居山谷的开放,也给禾田居度假酒店带来了客源,从而进一下带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

  在阳和土家族乡杨家坪村,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两旁,是一排排干净整洁、风格统一、颇具民族特色的新房子,而这就是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看到眼前这一番景象,媒体团的记者们纷纷将镜头对准了这里。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毛桂浓的家中,记者们听她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新家。

  毛桂浓家原来居住在杨家坪村长岭片十组,他们家是因病致贫,又因山洪灾害,没了房子。而在杨家坪村,像毛桂浓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十几户。2016年,投资175万元,占地9.6亩的杨家坪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始动工建设,此次共安置1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52人。

  精准扶贫,不仅要挪穷窝,还要铲穷根。为了让贫困户彻底脱贫,杨家坪村对每个搬迁户都落实了后续产业帮扶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中国网的曾华锋说:“易地搬迁的房子建的非常好,房屋的环境、建设的质量都非常不错,慈利县为老百姓,贫困户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

  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靖生说:“我们在实行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是根据它的实际情况来的,结合传统,结合基础,结合现实,来铺排各种项目,推行各种政策。”

  2016年,慈利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帮助像毛桂浓这样的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去年春节前,该县共有976户、3425人,离开多年固守的“穷山窝”,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超出省定计划120%完成了搬迁任务。2016年慈利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全市的年度考核中位列第一,位居全省前列。今年7月份,省发改委将慈利县作为全省先进推荐到国家发改委,列入了“党的十九大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成果展”。今年,慈利县坚持易地搬迁与完善设施相结合、“挪穷窝”与“换穷业”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分户施策相结合,又将有2084户7516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新房。

  随后,媒体团还来到湖南生安赛特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一界农户”,对慈利县的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了解。

  记者们纷纷表示,在脱贫攻坚的“慈利模式”中,感受到了慈利县委县政府挪穷窝、铲穷根的决心和信心,看到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带来的喜人的变化,能够让老百姓家门口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网络红人裸枪说:“通过此次活动,我越来越感觉到,咱们湖南省包括这些天我们走过的很多地方,他们对扶贫把脉非常清晰,知道这些人需要什么,也知道如何把这个扶贫工作能做成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他们贫困户的日子以后不仅仅是脱离了贫困,而是会越来越好,走入小康,我觉得我们所有人非常满意,也要为湖南点赞。”

  慈利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12.53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4.86万人,共减少贫困人口7.67万,贫困发生率由20.11%降至7.84%。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慈利县多管齐下,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摆脱生活的困境。邱初开表示,“我们将紧盯2018年整县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对标对表,倒逼作战,用脑用心用情用力坚决打好这一仗。今年确保17294名贫困人口脱贫,明年完成余下的任务,甩掉贫困县的帽子。 ”

来源:红网慈利分站

作者:杨玥妙楠

编辑:伍文

本文为张家界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jj.rednet.cn/content/2017/09/15/50126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张家界
  • 重要新闻
  • 经济
  • 乡镇
  • 时政
  • 文化
  • 旅游
  • 通知
  • 专题
  • 区县
  • 影像
  • 民生
  • 通讯员频道
  • 投稿专栏
  • 廉政
  • 理论
  • H5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张家界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