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澧源时评|重走红军路,感悟初心与未来
2025-11-03 15:59:08 字号:

澧源时评|重走红军路,感悟初心与未来

微信图片_2025-04-09_131258_728.jpg

文/钟昱

当晨雾漫过武陵峰峦,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飞檐浸染成淡墨色,“中国体育彩票”2025年“走红军走过的路”徒步穿越系列活动在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上徐徐展开。这不是简单的徒步,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草鞋与运动鞋在时光中重叠,烽火记忆与烟火人间在此刻交融。来自天南海北的1200名徒步者,用脚步在这片红土地上叩问历史,也丈量未来。

一步一履,都是对历史的温情回响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徒步者脚下的每块青石板,似乎还留存着八十年前红军草鞋的温度。他们中有带着北国风霜的东北汉子,有着江南烟雨的姑娘,有携着海滨清风的旅人,却都因“贺帅故里”的召唤,在纪念馆前的起点汇成同一股力量。

1000人踏上5公里红色徒步组的征程,用短暂的步履体会“万里长征第一步”的分量。路旁的竹林深处,或许曾隐藏过传递情报的战士;山涧的石坎上,或许曾歇息过饮马泉的红军。如今的徒步者轻轻走过,仿佛在与先辈隔空击掌。200人加入体育旅游组,向着阿巴砣的险峻、粟树垭的蜿蜒进发,汗水浸透衣衫时,更懂得“风雨浸衣骨更硬”的坚韧。

这些身影不是历史的复刻者,而是精神的传承人。他们的喘息里藏着对初心的追问,足迹里写着对坚守的解答。

一山一村,都是文旅融合的美丽画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体育旅游组的两日行程,让桑植的乡土诗意化作徒步者共同的记忆。甘溪村的晨雾里,村民端出热腾腾的米茶,北方来的徒步者感叹:“这暖意,比家乡的豆浆还要贴心。”陈家坪的老槐树下,妇人叫卖手工鞋垫,江南姑娘精心挑选:“这密实的针脚,要带回去给外婆看看。”阿巴砣的营地旁,篝火明灭,土家山歌与各地乡音交织,空气中飘散着腊肉与糍粑的香气。

这不仅仅是一次徒步,更是一场“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盛宴,是“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生动实践。1200名徒步者的到来,如春风吹醒沉睡的古村:有人住进山村民宿,在木楼的吱呀声中感慨:“这一夜,睡得比在城市里更安稳”;有人带上优质的莓茶,打算“给同事再寄两盒,这茶香里藏着桑植的魂”;有人拍下梯田的曲线,配文“贺帅故里的秋天,是从画里走出来的”。

曾经“养在深闺”的古道成为打卡点,曾经“藏在深山”的土产变成伴手礼。乡村振兴的路,就这样被一双双脚印走出温度,走出诗意。

一思一念,都是与初心的心灵对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场徒步最珍贵的,是让1200名现代人得以慢下脚步,重新审视生活。长岭岗上极目远眺,群山苍翠,一位东北来的徒步者若有所悟:“当年红军翻山越岭,靠的不全是体力,更是心中的信念。”李家界里溪水潺潺,江南姑娘驻足聆听:“原来脱离手机,能听见如此美妙的声音。”

有人走得脚疼,却笑着说:“这点苦,比起红军过草地算得了什么。”有人累得气喘,却不肯放弃:“一定要走到终点,才不辜负这趟旅程。”这份坚持,恰是红军精神在当代的回响——不必非要攻坚克难,但要懂得坚持到底;不必追求轰轰烈烈,但求守住内心的定力。当最后一位徒步者抵达洪家关终点,夕阳正好将山河染成金色。他举起纪念牌说:“走的是路,修的是心。”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徒步活动的行程终有尽头,但1200双脚印留下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它让我们看见:红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旧物,而是可以踩在脚下、尝在口中、融入心里的活态传承;乡村振兴也不只是口号,而是山民脸上的笑容、民宿窗前的灯火、土特产里的香气,是“一步一景皆商机,一草一木皆乡愁”的现实写照。

重走红军路,走的是历史,映照的是初心;心映山河红,红的是信仰,照亮的是未来。桑植的山依然青翠,桑植的路依然蜿蜒,等待着更多人前来赴这场跨越时空的约定——走一趟,就会懂得这片土地为何这样红;走一趟,就会爱上这片红土地崭新的容颜。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