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村的和渣,赞美是多余的。
初见廖家村,给我的印象,就一个字:“好!”河水,温和。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一幅“空山不见人”的图画。
在这静谧中,循石磨声,踩青石板路,走进了廖爷爷的家。
他正弓背挑选黄豆。阳光透过窗户,映射在静谧的屋内。他抓一粒黄豆在指尖摩挲:“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别的豆子,出不了这味道……”
将泡好的豆子倒入石磨时,他的动作,忽然变得庄重起来:“这磨盘,比我爷爷的年纪还要大……”
他握着磨柄,推,旋转。用勺喂入磨眼的,是经水浸泡后的豆子,再伴水,在石磨中转,转出“咕噜咕噜”的声响,转出乳白的浆汁,顺磨槽而流,青涩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
“廖家村的和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他一边磨豆,一边翻开村志。这村志,明显泛黄,但记载清楚:“嘉庆年间,廖姓先祖迁居至此,创制肉末和渣以度荒年,后成家常美味。”
我看见他的手,抚过斑驳的石磨边缘,已被磨得光滑如玉。他说:“我的爷爷,就是用这口磨,养活了全家!”
灶房里,动静更显生动。
廖奶奶蹲在灶前,添柴。干树枝燃出“噼噼啪啪”的节奏。火苗映红她的脸庞。
煎油,辣椒在热油中,翻滚。辣的香气瞬间炸开。豆浆倒入的刹那间,煮沸,豆香升腾。雾气中,廖奶奶的身影,如画中人。
将肉末撒入锅中,肉香与豆香交织。他笑着说:“小时候,守在灶边,就为抢第一筷子肉末。有一次,吃得太多。晚饭时,被父亲发现……”话没说完,廖奶奶便接茬:“结果,罚你推了一下午的磨!”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皱纹里,漾着甜蜜。
待白瓜叶在锅中舒展,姜蒜的香随之弥漫。廖爷爷点着胡椒粉,动作格外讲究——手腕轻抖。他这是跟老前辈学的。他眨起眼:“这样,能让味道更好!”
手捧碗,和渣入口。
瞬间,豆香的醇厚、肉末的丰腴、水的甘冽都在舌尖次第绽放。
人们围坐在桌边,就着和渣,喝起苞谷烧。和渣滑过喉咙,熨帖肠胃,温润。你一言,我一语。闲话,一串接一串,几乎全是家长里短。笑声不断。
窗外,澧水泛着金箔般的光,芦苇荡“沙沙”响起,跟屋内的谈笑声,应和。
临别,廖爷爷指向新开的民宿说:“现在,村里热闹了,可这和渣的味道,从来没有变过。”
夜色在不知不觉出来了。土灶的余温尚在,和渣的香气仍在。这味道,是自然的馈赠,是匠心的沉淀,更是廖家村人将日常生活过成诗的智慧。
廖家村的和渣,让每位品尝过的人,常回味起质朴中的鲜美!
谢德才,男,土家族。作品见于《人民日报》《红豆》《湖南文学》《天津文学》《芙蓉》《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民族文学》《海外文摘》《美文》《十月》《中国作家》等5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作品入选《中学语文同步教材》《全国百人百篇散文选》《百年名家散文选》《2008中国散文年选》《2013年中国散文经典》等20多种选本;多篇文章入选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市初中、高中学生语文模拟考卷及省级招考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考卷;作品曾获广西《红豆》杂志首届文学奖等奖励。出版散文集《张家界看“海”》《一个人的凤凰》《张家界的眼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谢德才
编辑:张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