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美文欣赏|那一次出发
2025-11-24 17:50:48 字号:

美文欣赏|那一次出发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415_282_215.jpg

文/皮海玉

那一次出发,夜如漆落在桑植刘家坪的火光中,黑暗被烧红。队伍集结,铁律誓师,南昌第一声枪响变成军委分会突围命令,队伍整装,离别在即,送行的叮咛和泪水化作胸中热血,随着启程的号角汇成坚定步履,在黎明到来之前,兵分三路分别从干田坝、枫树塔和县城突围,跨过澧水,冲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然后渡过沅水,直插湘中,从此踏上艰苦转战,北上抗日的征程。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418_284_215.jpg

那一次出发,从1927年底的年关暴动、1928年4月的桑植起义到1935年11月4日刘家坪会议,从党中央派出,和周逸群离开上海,历经艰险,二月回到洪家关,又拉起队伍组建工农革命军,正式打出湘鄂边第一面红色军旗,心中的赤焰从未熄灭,脚下的道路不曾停歇。历经磨难创建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军民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经过“罗峪整编”“堰垭整编”和系列整军运动,转战石门、临澧、常德、桃源、鹤峰、洪湖、大庸、慈利、龙山、永顺、公安等地,经屡次战役大捷。部队从革命军到工农红军,从红四军到红二军、红二军团、红三军,再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经历“左”倾错误付出惨痛代价,再到1934年7月红六军团先遣西征,10月木黄会师,队伍壮大,后发动湘西攻势,节节胜利,根据地从几乎放弃到发展壮大,成为长江以南苏维埃运动的重要战略区域,成为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那一次出发,历时一年,转战9省,行程二万余里,大小战斗110余次,从出发时一万七千人到达陕北时还有一万多人,毛主席称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那一次出发,是中国革命的种子在南方边陲播洒和孕育八年后以一支部队和党组织机构倾城出动。那一次出发,是故土亲人,苏区军民八年山水辗转,鱼水相息,在黑暗中与敌人智勇博弈,浴血奋战,寻求光明的启程。那一次出发,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个军,一种魂,是万千革命先辈和英雄儿女坚定理想信念救国救民,携手走向伟大胜利的征程。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419_285_215.jpg

那一次出发,桑植的深秋,将士远征,故土别离,很多亲人战友已牺牲埋骨乡土:父亲贺仕道、弟弟贺文掌、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妹、胞妹贺满姑、堂弟贺锦斋、堂侄贺桂如……还有王炳南、李云卿,南昌城头起义军中三千桑植子弟,还有“肃反”中惨遭杀害和南岔、赤溪河、陈家河大捷等战斗中牺牲的同志,他们在1935年11月,缺席了部队集结,只能以风,以云,以绿水,以青山相送,送别他们的儿子、兄弟、战友,和部队。在送行的人群中,还有躺在贺氏族谱上2050个英烈缄默的名字和贺氏76名红色遗孀。那一次出发,距离鹤峰洞长湾反击团防偷袭应战身负重伤的贺英交代八岁的外甥向轩“四佬,莫哭,快去找红军,找大舅去……”已经两年,最小的红军已经参军,时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开国中将廖汉生24岁,跟随舅舅参加革命已有7年,桑植走出去的开国少将朱绍田23岁,参加工农红军已有6年。那一次出发,总指挥部秘书长谷志标出发后亲率一个前卫连负责保管全军机密档案,金银财务,筹措粮草,洪家关人谷佑箴在敌后坚持工作,红二军团第四师参谋长汤福林在中甸牺牲……那一次出发,四桑植儿女离开家乡,个人生死,家国命运,都系于这支亲人部队踏上漫漫征途。革命的道路腥风血雨,革命者唯有壮志和牺牲,所有含泪的目光,所有送递的行囊,所有吟唱的桑植民歌,簇拥堆砌的是一座座故土分离背井离乡的寒夜篝火,是一束束高举头顶的黑夜火把,燃烧的是民族抗争和解放的希望,托举的是一个民族无私奉献的丰碑,碑的基座上镌刻的那些名字是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和征途上的同胞,为铸就共和国丰碑甘当奠基石的人,他们的热血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胸膛,永远燃烧,生生不息。

那一次出发,襁褓中的婴儿辗转在父亲的马背和母亲的怀中,世界是一场颠沛的前行,爱在摇篮中传递,哭着睡着翻过雪山走进草地,而那些长眠在途中的亲人和战士,化作乌蒙山的夜雨,和雪山上的飞鹰,融入宇宙,魂灵飘荡在路上,与天地同在。那一次出发,90年风霜,马蹄声远去,思念与记忆同行,再次回到故土,回到出发的地方。你拥抱家乡的亲人,亲人拥抱你,脸颊的泪水好似当年从父亲马背抛落草丛沾染的露珠,拥抱你仿佛就拥抱了那个时空。感受到万里征途上那些怀抱过你的体温,那些落在你脸庞微笑的眼神。今天看到你和你看到我,跨越时光的传递,我们仿佛触及到历史的脉搏和征途上的心跳,闻见旧时的乡音和布衣。那一次出发,多少父子兄弟同行,多少举家从军出征,血染的土地,英雄的故乡,万水千山阻隔不了血脉亲情,革命信念矢志不渝。那一次出发,是中国革命处于婴孩时期遭受赶尽杀绝形势之下转战数万里,是危在旦夕一息尚存,再渺茫再微弱都要坚定希望走向会师走向胜利。那一次出发,是向死而生,向生而生,是人类抵御恶劣自然环境和面对异于自己数十倍的敌人围追堵截中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是生命和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那一次出发,硝烟弥漫中走出多少人民功臣,战火纷飞中诞生多少英雄传奇,他们走遍异乡,这里是他们的故乡,也是一支军队的故乡。

微信图片_20251124170417_283_215.jpg

那一次出发,部队离开之后,白色笼罩下的人民经历残酷迫害和疯狂报复,一直到解放前夕都没有停止。这片土地太厚重,漫长的岁月,一场伟大的历史宏达叙事,随着那一次出发和转移,一切都回归山水,隐入尘烟。当年部队驻扎的军事机构和营地成为民居,军团指挥部、司令部、兵工厂、医院、学校都分配到户,红色的印记和白色的伤痕交织在老一辈的回忆里,当故事来讲,久远得就像传说。世界寂静,历史无声。50年代,新中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县里提出文物工作,80年代初成立文物管理所,二十多年间由文化、宣传、摄影干部一人或两人或部门兼管。可敬的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老一辈文物工作者跋山涉水,走村入户,对桑植革命历史、人物、文物进行全面调查征集,编撰整理,用他们仅有的人力物力践行第一代文物人的责任与担当,将那一次出发在文物卷宗里进行永久定格和保存。艰苦环境,四方筹措,修缮新建元帅故居、出发地陈列馆、纪念碑、指挥部旧址等文物设施,并征集大量文物陈列布展,培养第一批讲解员。数年深耕细作,写书编志。历经数次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到90年代元帅场馆新建和免费开放,再到2014年,以出发为名,以历史为证,争取到中央支持扩建出发地纪念馆和园区,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历届领导和文物党史研究专家以及广大干部职工为这片土地的革命历史资源保护和红色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一个时期又一个时期的辉煌。当一个个文物旧址修缮后保留着古老建筑摸样遍布村乡,老区百姓尘封的记忆被解锁,历史的原型又回来了,一个属于民族、乡愁、文化、热血的觉醒时代回来了。那一次出发,理应从历史的仓储里被检索被擦亮,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那一段历史,理应莫失莫忘,那一种精神,要永葆和继承,那一份责任,我们要上。

那一次出发,军史记载:这支英雄的部队,牵制国名党50多万人,先遣探路,突破道道封锁,策应党中央,推动红四方面军北上,向心形成三大主力会师,完成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大西北的伟大战略转移。这片红色热土,曾有数万英雄儿女的鲜血汇流在中华民族争独立、求解放的血海中。那一次出发,一隅山乡连着中央苏区,一人带出一个军,一方天地走出一支强大部队,走出208位开国将帅,直接关系着中国革命的走向和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和蓬勃。历史回望让人热血沸腾,近乡情怯让人热泪盈眶,有些人名,有些事件,有些文字,有些名词或动词,直白去读语言太轻,甚至无法自觉和相信。如今,一个个熟悉名字成为精神坐标,一排排烈士墓碑成为永恒祭奠,一处处革命旧址成为纪念园区,一座座山川成为红色家园。一方山水血与火的凝聚,一个民族悲壮与希望的依存,所有的文字都书写不出他的伟大,所有的泪水都荡涤不了一个家族、民族的悲情。历史气壮山河,今人无限缅怀,盛世如先辈所愿,隔着90年岁月长河遥想,那一次出发,就像是生命中久远的一天,那是一场黎明前的别离,我们送别亲人,火光照亮前程,也照亮一张张先辈亲切的脸庞,革命就是要让后代吃上一碗大米饭,漫漫征途,雪山草地,餐风露宿,荆棘密布,枪林弹雨,走过了两万余里,牺牲了数以万计的兄弟姐妹,最后到达陕北,与毛主席、朱总司令的队伍胜利会师,随后走向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的战场,走向新中国,走向新时代。那一次出发,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战略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在文明发展中堪称奇迹。那一次出发,有一个闪灼古今、闻名中外、影响人类、响彻寰宇的名称——长征!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皮海玉

编辑:廖秋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