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卧虎洞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屈泽清 报道
深秋的周五,晴。两次耽误后,出发前往卧虎洞。
张家界的奇绝,世人多知天门山的雄伟、武陵源的峰林,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永定区近郊3公里处,还藏着一处集自然造化与人文传奇于一体的秘境。车在停车场停下时,风裹着松针和野菊的香气撞过来。抬眼可见张花高速穿林而过,天门山的轮廓在蓝天下格外清晰。
未及抵达,便已被这晴好天气衬得心情舒展。

卧虎洞现场

卧虎洞现场
景区入口处的导览牌上写着,卧虎洞是崆峒山中的一明珠,与天门山森林公园遥遥相对,既是溶洞胜地,也是道教文化的传承之地。相传这里曾是土家先民的三教圣地,洞外的子午山更是古驿道的咽喉,历史上便是九溪十八峒的交通要冲。
茅草顶覆面的明黄色大门映入眼帘,门楣上卧虎洞三个大字被阳光晒得发亮。门旁的石兽群浸在晴光里。石马的鬃毛刻着螺旋纹,颈窝处长满深绿的青苔。石骆驼塌着背脊,驼峰的缝隙里卡了几片半枯的枫叶。最矮的石龟蜷在土坡上,背甲裂着好几道细缝。
沿广场左侧的步道往上走,林子里的风忽然软了下来。道旁的香樟遮了大半晴光,光斑漏在石阶上,像撒了把碎金。真人CS场地的迷彩服身影正往树后钻,“砰砰”的模拟枪声裹着风声漫过来,惊飞了枝头上的一只只麻雀。这片茂密的森林早已被规划成休闲体验区,露营爱好者在树荫下搭起帐篷,烧烤区炊烟袅袅,肉香混合着草木清香弥漫在空中,为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动感活力。
再走百余步,卧虎洞的洞口就撞进了视野。洞口嵌在山壁里,上方的岩石斜斜覆下来,边缘的轮廓像极了收拢的虎耳,中间凸起的岩块是皱着的眉骨,下方深黑的洞口恰好是微张的嘴——真的像一只伏在晴光里假寐的猛虎,这便是“卧虎洞”得名的由来之一。
导览牌上的文字写得更详细,此洞最早叫长寿洞。1991年,考古队在洞内考察时,发现30余件明代铜锡文物,更在深处找到三具完整的华南虎骨骼化石,加之洞中有块天然巨石蜷曲如虎,连眼窝、胡须的纹路都天然形成,当地人把洞名改成卧虎洞,既彰显其曾为猛虎栖息地的历史,也暗合藏龙卧虎的寓意。
洞口两侧的岩壁爬满了青黑的苔藓,几丛蕨类从石缝里钻出来,叶片上凝着晨露晒干后留下的白痕。刚靠近洞口,一股凉气就裹着土腥气漫过来,让人不由得裹了裹外套。据导览牌记载,洞口8米深处温度约21℃,而深入洞内50余米后,常年恒温保持在13.5℃。
卧虎洞形成于寒武纪中晚期,距今已有1亿2000万年历史,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由地壳运动第二隆起阶段海底抬升时形成的断裂层发育而成。洞内面积5万多平方米,已开发面积2.2万平方米,游道总长1800余米,洞分五层,目前对外开放三层,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呈串珠状延伸,最深处可达800余米。洞内空间变幻莫测,高处达200余米,穹顶如天穹般开阔;低处则需低头躬身方可通过,尽显险趣;宽处能容纳上百人驻足观赏,窄处仅容一人侧身前行。
刚拐过第一个弯,五彩灯光突然裹住了视线。头顶的射灯把粉紫的光打在垂落的石幔上,那石幔足有三米宽,表面的纹理像被梳过的绸缎,从穹顶直垂到离地面半米处,讲解员说这是迎客屏风。指尖碰上去时,凉意在皮肤下漫开,触感是糙的,却带着一种湿润的软。
再往里走约百余米,步道旁立着虎骨遗址的标识牌,旁边的玻璃展柜里,华南虎骨骼化石静静的躺在柔和的灯光里。
这具化石几乎完整,额骨隆起的弧度还留着猛虎的凶相,眼眶深邃,犬齿尖锐如锥,牙尖泛着浅黄的釉质光,能想象出它当年咬断猎物筋骨的力道;颈椎骨一节节紧密相连,每块椎骨上的突起都清晰可辨,是常年在山林里奔跃、攀爬留下的印记;前肢的肱骨粗壮结实,骨壁上还留着化石形成时的细微裂纹,后肢的股骨更长,关节处的凹槽深而规整,勾勒出这只老虎曾踩着洞顶岩石跃过溪涧的姿态;尾椎骨像串细小的玉牌,延伸出半米多长,透着几分灵动。
溶洞的路是绕着走的,时而要侧着身子钻过仅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两侧的岩壁凉得刺骨;时而又忽然开阔,穹顶高得望不见顶,射灯把光打成束,裹着浮尘慢悠悠飘。导览牌上记载,洞内有130余处景观,仙人对语、大象驮仙、麒麟护林等依次呈现:两位仙人隔洞相望,神态安详,似在低语交谈;大象四肢粗壮,背上仿佛驮着仙者,步态沉稳;麒麟昂首挺胸,守护着这片洞内秘境。
走到老虎打鼾的标识牌前时,讲解员让我们静下来。侧耳听时,果然有呼噜呼噜的轻响从右侧的岩缝里钻出来,像极了猫科动物熟睡时的呼吸。“是气流穿过石缝的声音,”讲解员笑了起来,“刚好这洞叫卧虎洞,就起了这么个名。”继续深入,天河奔涌景观让人叹为观止。一片巨大的石瀑从穹顶倾泻而下,石钟乳层层叠叠,如奔腾的河水翻涌向前,气势磅礴,仿佛能听到水流轰鸣之声。
洞内的人文印记比我想象的更厚重。
走到兵工厂遗迹的标识牌前时,我指尖已经有些发凉。讲解员指着岩壁上几道深凿的痕迹说,这是覃垕王当年炼火药的地方。
600多年前,明朝朝廷对土家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覃垕王响应四川明玉珍的号召起兵反明。他在洞内发现大量土硝,便在此炼制火药、制造土炮,为义军提供军备支持。如今洞内仍能看到一些疑似当年炼制火药的遗迹,石壁上隐约可见的凿痕,仿佛诉说着当年义军备战的艰辛。覃垕王率领15000名土家义军,凭借险要地势和充足军火,三战桥头肖家峪,四战茅岗七年寨,五战崆峒山,多次击败明军。
尽管后来因叛徒出卖,覃垕王被俘,于农历六月初六在南京遇害,但他的精神始终被土家人铭记,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翻箱倒柜曝晒衣物,以晒皮的习俗纪念他。
除了覃垕王的传说,洞内还留存着不少历史遗迹。1991年出土的30余件明代铜锡文物虽已被妥善收藏,但洞外的石龙、石虎、石龟等石雕作品依然完好。这些石雕工艺精湛,造型古朴,既有祈福纳祥的寓意,也见证了古代土家人的生活智慧。
出洞时,晴光猛地裹过来,晃得人眯起了眼。
不远处的覃垕王庙藏在林里,庙顶的青瓦长了层薄苔,檐角的兽吻缺了半只角。庙门是半开的,覃垕王的雕像立在正中央,脸膛黑红,身披铠甲,右手按在腰间的刀柄上,眼神刚硬得像洞外的岩石。雕像前的香炉里插着几根香,烟慢悠悠往庙顶飘。同事摸出打火机,点了根香插进去,轻声说,是条硬骨头的好汉。
农家乐就在不远的林子里。木桌上的土碗冒着热气:腊肉的油光浸着深绿的蕨菜叶,合渣的泡沫浮在碗沿,香得让人直吸鼻子。
夕阳往山尖沉的时候,橘色的光漫过了茅草门,该回家了。
我回头望了眼卧虎洞,忽然觉得这洞像个被时光焐软的陶罐。装着一亿年的石幔与石笋,装着六百年的凿痕与英魂,装着那只华南虎蜷卧过的余温,也装着我们逃开格子间的那半天闲。这里没有天门山的声名显赫,也没有武陵源的人山人海,却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魅力。亿万年形成的溶洞奇观,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三具华南虎化石,诉说着生态变迁的沧桑;覃垕王的英雄传说,沉淀着土家儿女的家国情怀;而洞外的休闲时光,则让人在亲近自然中找回内心的平静。
有些地方,总得等两次,才懂这相遇间裹着的山与史。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编辑:廖秋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