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0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朱立平)“这笔产业扶持资金拨付到集体经济合作社后,购买的13500斤百合已经全部栽种到位,成活率超过95%,后续管护也有专人负责……”近日,慈利县象市镇资金监管专班成员来到白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照资金使用清单实地核查,泥土沾满的裤脚见证着监管工作的扎实足迹。这正是该所推行“脚踩泥土式资金监管”模式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慈利县象市镇财政所深刻认识到,财政资金尤其是涉农资金、民生资金,一头连着政策红利,一头系着群众期盼,监管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功。为此,该所打破“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对着文件核数据”的传统模式,将监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群众身边,用“脚底板”走出监管新路径。
沉下去摸实情,让每一分钱都“落地有声”。针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产业发展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资金,该所建立“清单式+常态化”实地核查机制。工作人员每月至少一半时间深入各村组,对照资金拨付凭证,逐项核查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受益对象等关键信息。在李子村、放马村以工代赈项目中,监管人员核对水泥、钢筋等建材用量与资金支出是否匹配,查看施工质量是否达标,确保280万元项目资金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
俯下身听民声,让每一项监管都“紧贴民心”。资金用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该所创新推出“田间板凳会”等形式,把监管咨询台搬到群众家门口,面对面听取村民对资金使用的意见建议。在核实补贴发放情况时,工作人员不仅核对银行流水,更走进农户家中,了解补贴是否及时到账,让惠民资金精准“滴灌”到需要的地方。
扎紧笼防风险,让每一道环节都“无缝衔接”。“脚踩泥土”不是粗放监管,而是在实地核查基础上,构建更严密的制度闭环。该所将实地采集的信息与财政支付系统、项目管理平台数据交叉比对,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针对农业产业补贴中可能出现的虚报冒领风险,联合镇农综部门,在实地核查时同步采集作物生长影像、种植户身份信息,形成“资金—项目—效益”全链条可追溯证据链,今年以来已有效防范2起潜在风险。
“资金监管不能隔着玻璃看,必须脚踩泥土、眼盯实效。”慈利县象市镇财政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做实“脚踩泥土式监管”模式,聚焦群众关切的资金领域,让每一笔财政资金都在阳光下运行,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惠及民生的“暖心钱”“放心钱”。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朱立平
编辑:张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