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澧源时评|星火九秩照桑植 长征精神启新程
2025-11-17 12:31:04 字号:

澧源时评|星火九秩照桑植 长征精神启新程

微信图片_20251117003242_349_329.jpg

文/钟昱

九十年风雨洗练,红土初心滚烫如初。每年深秋,刘家坪的火把总会准时亮起,像秋夜里缀满山脊的星子,在岁月里燃着不灭的信仰。这片曾播下革命火种的土地上,当年的星火早已成燎原之势,漫山遍野的生机,都是山河沧桑与荣光的见证。

1935年的寒秋,红二、红六军团1.8万余名将士从桑植刘家坪集结,挥别湘鄂川黔苏区的乡亲,踏上了前途未卜却信念如钢的长征路。九十年光阴流转,这片浸着烈士鲜血的土地上,火把接力时的暖光、骑行寻访的车轮、研学队伍的脚步,正与那段历史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长征精神从不是陈列的标本,恰似武陵山脉间最坚韧的青松,在新时代里愈发苍劲。

桑植的红色记忆,从不是陈列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烟火里的鲜活记忆,是百姓茶余饭后总能讲起的家常。刘家坪白族乡干田坝的火把夜,是一种不息的执念,更是一种匠造至美的情怀。2万余支火炬次第点燃时,光流在田埂间涌动,仿佛银河倾泻人间。九米高的主火炬下,环火堆内径11.19米、外径19.35米——这组数字是刻在桑植人心里的坐标,标注着1935年11月19日那个决定征程的不眠之夜。火光在众人凝重的眼眸里跳跃,历史的画面随着讲述缓缓铺陈——关于那条漆黑的夜与那条漫长的路。此刻,所有的故事都凝聚在这簇火焰中,无声地诉说着何谓信仰,何谓牺牲。

火把的光晕在夜色中轻轻摇曳,仿佛历史的影子在其中复活。红色文艺演出以“长征记忆、英雄故乡、薪火相传、火把之夜”为脉络,在刘家坪的夜空下缓缓铺展,如一幅浸润着温度的长卷。

“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呐喊在情景演绎中再度响起,誓师出征的豪情随火光升腾。《扩红歌》的旋律还在山谷里回响,《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却已飘向远方,像一缕抓不住的炊烟。《军魂》声中,桑植子弟的脚步声声叩响,如同踏在岁月的回音壁上;情景对话《信念》没有言语,却在静默中完成了两代人的对视。

就在这光影交错间,来自湘鄂西、湘赣边、湘鄂川黔和延安的革命记忆,越过重重关山,在桑植的夜空下深情相拥。《薪火相传》的叙事如星火燎原,在群山环抱间次第点亮。当九米高的主火炬腾空而起,千人的合唱与舞步让大地为之震动,热浪席卷之处,信仰在熊熊燃烧。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纪念,而是血脉深处的共鸣。火光中,两个时代默默相望,而后身影重叠,宛如一条长路接过另一条长路,将共同的使命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上。

当激昂的余韵渐渐散去,非遗街区的老铺子前,桑植民歌的婉转与扎染布料的素雅悄然交织,如清泉淌过石滩,沁人心脾。纪念馆外的白茶展台前,乡亲们总会为英雄敬上一杯——2024年桑植茶叶产值已达7.93亿元,这杯中的清香,与九十年前红军饮过的山泉水,在舌尖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群山还沉在晨雾里酣眠,一声呼啸却划破了寂静。桑龙高速便在这时醒来,像一匹银练拂过云间,将天光与山色轻轻裁开。通车那天,刘家坪的老人们早早候在路边。他们不言语,只静静望着那条路——那条把三小时崎岖揉成一小时坦途的路。直到第一辆车从桑植服务区掠过,他们才在风中,触到了一整个时代的心跳。

这哪只是一条路?分明是武陵山捧出的一条红丝带,将散落在大山深处的红色印记——那些旧址、那些故事、那些不曾被岁月磨灭的名字一一拾起,轻轻串成了挂在岁月颈间最珍贵的一条项链。“赓续长征薪火·聚力武陵协同”活动开展时,鄂、渝、湘五地的30多个网络达人从龙山革命旧址出发,沿着红二方面军的足迹走到桑植。在桑龙高速服务区的展览前,一张泛黄的红军收条让所有人静了下来——那是1935年瑞市区政府支援红军粮食的凭证,红泥印章洇着岁月的痕迹,毛笔字迹里藏着的“军民一心”,正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践行。

达人们拍的“高速打卡·直通武陵红色地标”短视频火了,镜头里桑植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的飞檐,和龙山红军兵工厂旧址的断墙遥遥相望。这段跨越县域、连缀山水的红色叙事,如同武陵山脉上空一轮共映的明月,清晰地告诉世人,红二方面军的伟大长征,是整个武陵山片区共有的、无价的集体记忆。

“我的长征”研学团来的时候,刘家坪的早晨都热闹起来。今年到现在,桑植已经接待了20多所学校、2.5万多名学生,创下了历年之最。这堂“走出来”的思政课,没什么大道理,却像山间的晨露,悄悄打湿了年轻人的心。张家界学院的学生们在纪念馆献完花篮,就踩着红军走过的碎石路往上攀,长征步道的每块石头都被晒得发烫,脚底板的酸胀让他们真懂了“长征路”三个字的重量;鼎城区阳明中学的孩子在民歌寨推起石磨做豆腐,磨盘转得胳膊发酸,再听《大米的一生》课,才切实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不是课本上的空话。这样的体验,就像亲手触摸历史的温度,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10月16日的自行车挑战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骑手驰骋在31公里赛道上,串联起刘家坪、洪家关等红色地标。当他们的身影如风掠过桑植高铁站,衣袂猎猎、奋力向前的姿态,与九十年前红军“以脚步丈量山河”的背影,在历史的回响中叠合。那全力以赴的劲头,是青春对信仰的奔赴,也是一程跨越岁月的风骨接力。

从当年的“漫漫长征路”到如今的“幸福小康路”,桑植用九十年的变迁,将长征精神书写成生动的民生答卷。贺龙体育馆里,“天平杯”篮球赛的欢呼声此浪高过一浪;刘家坪的饺子店里总是坐满了客人,大家不仅为那一口地道风味,也为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感受寻常日子里的温暖与生机。这些朴实商户的增收故事,正是“红色+文旅+体育”融合发展的鲜活果实,真实、具体,也格外动人。

仅2023年乡村文化旅游节期间,桑植就迎来5万多名游客,带动消费超过200万元。而桑植人最看重的,始终是民生福祉——2024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占比达82.18%。这份将百姓冷暖置于首位的执着,正是对长征精神最有力量的传承。

九十年岁月流转,初心未改。《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旋律,又一次回荡在武陵山谷。这一次,歌声里不只有对先辈的追忆,更有对未来的坚定。红色基因早已深植于这方水土,如一束永不熄灭的火把,照亮前路,也温暖人心。长征,从未落幕;精神,始终向前,引领我们脚踏实地,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廖秋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