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澧源时评|非遗搭台 红色唱戏 桑植民歌与革命故事的双向赋能之道
2025-11-17 10:38:05 字号:

澧源时评|非遗搭台 红色唱戏 桑植民歌与革命故事的双向赋能之道

微信图片_20251117003242_349_329.jpg

文/谷小琴

在湘西北的武陵山脉间,桑植民歌如澧水般奔流不息,既承载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基因,又镌刻着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红色印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传承范畴,与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深度交织,形成“非遗搭台、红色唱戏”的独特格局。

桑植民歌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不是书斋里的艺术作品,而是百姓生活与时代风云的自然流露。当地流传着“看到什么有意思的场景就会用民歌调子唱出来”的说法,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使其成为鲜活的历史档案。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刘家坪踏上长征路时,干田坝山坡上响起的《十送红军》伴着秋风细雨唱响,“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的歌词,将乡亲们的不舍与期盼永远定格在旋律中。而《门口挂盏灯》中“只听脚板儿响,不见人做声”的生动描绘,以婆媳对话的质朴形式,记录了红军夜行军时不扰民的纪律严明,更蕴含着百姓“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的深情守护。

《马桑树儿搭灯台》的血色浪漫尤为动人。这首民歌承载着红军师长贺锦斋与妻子戴桂香的生死约定。“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的叮嘱满含牵挂,“钥匙不到锁不开”的回应则是至死不渝的忠贞誓言。1928年贺锦斋壮烈牺牲后,戴桂香终身未嫁,每日到丈夫坟前守候,这一等就是六七十年。在桑植,像她这样的红军遗孀有70多位,她们用一生践行的誓言,让民歌的每个音符都浸染着革命年代的家国情怀。

旋律是桑植民歌的筋骨,红色文化则是它的灵魂。这份精神内核让非遗传承摆脱了“博物馆式”的静态保护,焕发出持久生命力。首位桑植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尚生武,从20世纪70年代起拜师民间艺人,数十年间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手稿,装满两大麻袋。他走遍全县20多所中小学传授民歌,近30年间培训学员数千人,还将桑植民歌唱到了波兰、德国等国际舞台。新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向佐绒累计培训学员近7万人次,培养专业传承人50余名,让红色旋律后继有人。

在桑植,非遗传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县里推进的民歌“五进一回”工程,让8000余册《桑植民歌经典》走进校园、社区、企业。马合口学校等全县中小学将民歌纳入特色课程,每天课前的歌声让红色文化与非遗基因在少年心中扎根。2024年举办的桑植村歌赛,吸引了全县近300个村500余名选手参赛,线上流量突破2.4亿,2300多条短视频让大山里的歌声传遍全网。从非遗工坊的常态化教学到新媒体平台的数字化传播,从“三月街”的民俗展演到央视栏目的专题推介,桑植民歌在多元传承中实现了从“小众非遗”到“大众文化”的跨越。

桑植民歌与红色故事的融合,更转化为推动老区发展的现实力量。依托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红色资源与民歌非遗优势,桑植建成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桑植段)、红军体验园等一批文旅项目,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成功创建4A景区。“十四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超1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200亿元。空壳树乡陈家坪村打造的“民歌寨”品牌,将村歌赛与赶会活动结合,单次活动吸引游客1.5万余人,直接带动经济效益58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适逢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90周年,11月16日至17日举办的“我的长征·桑植出发”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以“重走长征路·共燃火把情”火把夜等特色内容,让熊熊火光映照长征精神与民俗风情。未来三年,预计将有超过30万大学生踏上这片红色土地,让长征精神在青春血脉中延续。从《四季花儿开》入选全国妇女广场舞大赛指定曲目,到XR技术宣传片《歌里画里桑植等你》的网络传播,桑植民歌正以多元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情感纽带。

九十多年前,桑植百姓用歌声送别红军,用灯火照亮征途;九十多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在歌声中铭记历史,在传承中续写新篇。桑植民歌与革命故事的双向赋能,不仅让非遗走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让红色文化突破了“说教式”传播的局限,更构建起“文化传承+精神弘扬+经济发展”的良性生态。当《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旋律再次在武陵山间回荡,人们听到的不仅是非遗的天籁之音,更是红色精神的时代回响;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个民族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永不停歇的前进步伐。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伍文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