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澧源时评|从长征史诗到桑植新篇:精神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2025-11-17 10:38:21 字号:

澧源时评|从长征史诗到桑植新篇:精神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微信图片_20251117003242_349_329.jpg

文/梅勇

澧水河畔,晨雾缓缓漫过刘家坪的青石板路。2025年深秋的霜露,悄然凝结在纪念碑烫金的铭文上,仿佛与九十年前枪杆上的寒霜遥相呼应。当手捧白菊的人群轻抚石壁,当党员宣誓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叠——桑植,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正以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续写长征史诗的当代篇章。

山河记忆:刻进骨血的精神密码

桑植的长征故事,从未被岁月尘封。青石板上,似乎还留存着军民泪别时的温度;如今,游客赤足走过,晨露的凉意仿佛裹挟着1935年那个霜晨的触感,直抵心灵深处。村口那棵挂有“1935年,乡亲们曾在这里送红军”标识牌的马桑树,枝叶间筛落的光斑如同时光的胶片,映照出当年乡亲踮脚眺望的身影。民歌里藏着的情感密码,“灯油添了又添”的守候与“郎去当兵姐在家”的牵挂,随老人含泪的哼唱融入童谣新编,让红色基因在旋律中悄然传承。

这片土地的奇妙之处,在于历史从未走远,它化作可触摸的温度、可聆听的回响,成为桑植人精神血脉的鲜活印记。“在这里站上一会儿,比读十本书更懂长征。”一位老农的感慨,道出了山河记忆无声而深刻的教化力量。

薪火新传:老火种点燃时代引擎

面对时代的变迁,桑植以创新的方式激活精神基因。研学青年脚踩硌石山径、口嚼糙米南瓜饭,露水打湿的裤脚与粗粝的吞咽感,将“艰苦奋斗”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切身体验。舞台剧《马桑树儿搭灯台》用光影重现当年的送别场景,观众在泪光中完成对历史的认领;童声合唱将“高铁村口过,莓茶满山坡”织入传统老调,课间操的清风里飘荡着文化传承的韧性。产业也在精神赋能中焕发新生:织娘手中的“马桑树”图腾变身为文旅潮品,生态茶园的茶叶一茬茬被采摘,包装上印着“长征精神·桑植味道”,发往全国各地——精神资源正悄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奋进长征:红土地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从昔日的羊肠小道到如今的康庄通途,这是一场发展路径的战略升级。当年红军的跋涉足迹,已被高铁线路贯穿。柏油路网连接的不仅是粽叶基地与莓茶基地,更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基因:村支书带领村民攻克种植难关,晒茶场成为新时代的“战场”;返乡青年在直播间里老调新唱,百万流量破解了农产品滞销的困局——当年“门口挂盏灯”的守望,如今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照亮了乡亲们的致富路。

从生死相托到健康守望,这是一场初心的接力。官地坪镇血液透析室启用的那一天,61岁的姚大爷结束了六年奔波:“再不用摸黑赶班车去县城透析了!”这场“医疗长征”重现了当年的为民智慧。医改“六统一”如同集中兵力突破封锁,胰岛素价格从234元降至89.91元;总医院审方中心年拦截1.2万张风险处方,电子警报替代了昔日的哨卡;“1+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铺开,782人组成的团队上门履约,守护百姓健康,恰似当年“门口挂盏灯”的温情延续。

从历史火炬到未来火种,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传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桑植段)内,游客抚摸草鞋的触感、辨识煤油灯的光晕,在沉浸中与历史对话。而更动人的传承,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现场:非遗传承人握紧孙女的手,一句句教唱《门口挂盏灯》;抖音直播间里,民歌与订单提示音交织成新时代的交响;小学生诵读《长征组诗》的清脆声音漫过操场——精神的火种,终在人间烟火里扎根生长。

九十年星河翻涌,那盏《门口挂盏灯》里的守望之灯,已蜕变为烛照时代的精神灯塔。灯火不灭,征途不止。澧水河裹挟着茶香、键盘声与童谣奔向远方。2025年11月的风掠过纪念碑,将无数新长征者的足音谱成壮阔和声——这簇从桑植燃起的精神灯火,终将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星河,照亮一个民族永不停歇的奋进之路。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梅勇

编辑:廖秋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