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运萍
武陵山的晨雾总爱缠绕在半山腰,像是被时光浸染的素色绢帛,沿着山势的曲线轻轻铺展,漫过九十年光阴。当薄雾流向澧水河面,便在澄澈的水色间晕开一片梦境般的柔光,恍若天地初开时最纯净的呼吸。当刘家坪的灯火再度点亮暮色,暖黄光晕下,那条青石老路愈发清晰——石缝间还嵌着当年的草鞋屑,边缘早已被岁月磨得圆润。这并非寻常的远行,而是一群心怀信仰的人,用双脚在大地上写就的精神史诗。山风掠过林梢,至今还在低语那段滚烫的往事。
黔东木黄的老槐树应当记得,1934年那个燥热的夏天。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的年轻人,裤脚沾着湘黔山地的红泥,肩上的钢枪还带着行军余温,在十万大山的注视下紧紧相握。这一握,不只是两支队伍的汇合,更像是暗夜里两簇摇曳的星火,终于聚成照亮前路的火炬。那时的中国天空阴沉如墨,山河破碎如絮。而这些穿着补丁粗布衣的年轻人,怀揣着质朴的信念,在湘黔交界的深山里,为理想寻得一方扎根的土壤。他们踩着没踝的泥泞赶路,枕着冰凉的青石入眠,草鞋磨穿便扯下衣襟裹脚,饿了就挖野菜充饥——木黄的那次握手,攥紧的是整个民族的期盼,为晦暗的时代划开一道透光的缝隙。
转年深秋,澧水仿佛也放慢了流速。桑植刘家坪群山静默,乡亲们捧着新炒的米粒,塞上连夜赶制的布鞋,围在营房外送行。暮色四合时,火把连成流动的星河,映亮每张年轻的脸庞。老人粗糙的手掌反复摩挲战士的袖口,后生哽咽的誓言在夜色里震颤。有人将家书仔细收进贴身衣袋,有人把乡亲塞的烤红薯焐在胸前,转身迈入深沉的黑暗。刘家坪的土路上,镌刻着星河作证的诺言;澧水的每道波纹,都载着军民同心的温情。
九十年光阴转过,山林的绿意更浓,村舍换了新颜,但深植在这片红土里的种子从未停止生长。如今的桑植,生机在每寸土地上舒展。武陵山七百米以上的茶园里,晨雾尚未散尽,白茶芽尖已顶着露珠摇曳。采茶姑娘的竹篮在茶垄间起伏,指尖拂过的清甜里,既带着红土地的醇厚,也融着当下生活的芬芳。桑植一中的课堂上,孩子们望着老照片里年轻战士的面容,清澈的眼睛里闪烁着崇敬——那些红色的种子,正在纯净的心田悄然生根。刘家坪再次点亮的灯火,不再为送别,而为传承;不独追忆往昔,更为照亮前路。
从木黄的相遇到桑植的启程,从当年的烽火岁月到今天的踏实耕耘,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征从未停步。它隐在茶山的晨雾里,随清香袅袅飘散;它融入学堂的书声,伴着童音琅琅回荡;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正以温暖而坚定的方式绵延——三尺讲台上,教师们将星火故事细细拆解,一针一线地缝进童年初开的梦;白茶园里,茶农的指尖在晨光中轻抚过嫩芽,把整个春天都收进竹篓的脉络;田垄深处,驻村干部的足迹叠着露水,把振兴的种子埋进泥土的呼吸里;诊室灯下,白衣的身影如静立的梧桐,将温暖注入每个需要呵护的晨昏;政务服务窗口前,低语与微笑不曾停歇,将平凡事务谱成温馨的乐章,让每个寻常时刻都流淌着动人的韵律。木黄的晨光与桑植的晚霞,在岁月长河里默默对望,最终交融成温暖的红色——那是刻在我们血脉里的底色。一次次回望这段征程,不为沉湎过往,只为汲取前行的力量。如今,桑植白茶装进印着红色印记的礼盒,将清香送往四方,故事也随之远播;学校的入团仪式上,年轻人郑重接过旗帜,历史的重量就这样平稳传递——长征精神早已汇入山河血脉,融入寻常日子,成为我们走向复兴的永恒光芒
武陵山依旧巍然,澧水长流不息。从木黄到桑植,从岁月深处到晨光初现,这场精神的远征永远行进在路上。那些刻进山河的记忆,那些流入血脉的信念,终将如不灭的星火,照亮我们走向复兴的迢迢长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林运萍
编辑:廖秋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