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5月23日讯(记者 张婷)当银发“五老”牵手“红领巾”,当屋场庭院变身成长课堂……在张家界市武陵源区,310 个“屋场关工委”正悄然将关爱行动嵌入日常生活肌理,构建起“社会团体联动、屋场整体协同、家庭群体参与、生活场景融合”的青少年成长守护体系,让“家门口的阵地”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温暖港湾。
创新破题:把关爱“种”在屋场庭院里
从“省级批示”到“全省推广”,武陵源区关工委将310个屋场打造成关爱“微阵地”。吴家台屋场的“早晚接送服务”,为近百个家庭解决了孩子上下学的难题;泗南峪社区的土家阳戏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这些创新举措,让关爱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亲一公里”。凭借亮眼成效,武陵源区关工委不仅收获湖南省关工委点赞、被写入省委文件,更捧回“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奖”。
银发力量:3185名“五老”守好成长起跑线
“把关工委建到屋场,就是把关爱种在孩子心坎上!”在武陵源区,3185名“五老”志愿者扎根屋场一线:老教师开讲红色故事,老民警普及法治知识,130余名专业志愿者组成“硬核后援团”。民营企业家捐赠器材、爱心人士结对困境儿童,55份温暖接力让313名孩子感受“屋场亲情”,诠释着“五老带五小,家家有欢笑”的基层温情。
立体关爱:法治家风文化三轮驱动
武陵源区关工委以法治护航、家风传承、文化浸润为抓手,织密青少年关爱网。法治护航筑牢底线:45名“五老”讲师走村入户,215场法治课让8300余名青少年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家风传承厚植根基:2500余册《家风润心》等读本走进家庭,695场主题宣讲让“忠孝礼义”成为屋场“流行语”;文化浸润点亮童年:土家阳戏唱响非遗魅力,吴家台屋场“晚间作业角”成为成长“加油站”,让传统与现代在屋场里碰撞出温暖火花。
阵地升级:小空间里的大教育
漫步武陵源乡村,初心屋、初心亭、法治教育长廊等特色阵地串起“关爱链”。初心屋里,革命历史图文与“五老”事迹墙相映成辉,成了青少年“忆党史、学榜样”的实景课堂;议事亭中,“五老”与家长、孩子围坐论成长,亲子讲座、心理沙龙让教育难题迎刃而解;二十四孝长廊边,“小手拉大手”的孝亲活动常态化开展,80岁老人教孩子种菜、10岁孩童给长辈读报,成为屋场里最动人的风景。
而965场老少同乐活动、5300人次参与的隔代教育课,则让屋场从“居住单元”蝶变为“成长共同体”,推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区”成为生动现实。
全民共鸣:从“五老先行”到“万家参与”
“人人参与关爱,处处可见温暖”,这是武陵源屋场关工委的真实写照。从法治副校长到“五老”讲师,从爱心企业家到普通居民,越来越多人成为关爱链上的“齿轮”。
黄龙路社区的《乡规民约》里写满关爱细节,25个“家风小讲堂”场场爆满,连留守儿童都有了“屋场爸妈”……在武陵源区,310个屋场关工委和万千居民共同织就基层关爱密网,让“关心下一代”成为武陵源最温暖的全民共识。
“屋场虽小,却装着孩子的未来;我们虽老,却能为下一代铺好成长路。”一位“五老”志愿者的话,道出了武陵源基层关爱工作的初心。未来,武陵源区关工委将继续以屋场为圆心,以关爱为半径,画出全民参与的成长同心圆。
来源: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张婷
编辑:毛娟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