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在流量争夺白热化的文旅赛道,许多革命老区仍在 “红色资源同质化” 的困境中徘徊时,张家界市桑植县却以一场场 “红色研学” 的破局实践,完成了从 “革命老区” 到 “流量高地” 的华丽转身。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展板说教,没有浮于表面的口号宣传,而是以 “行走的课堂” 沉浸式革命教育,让红色基因活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更让桑植成为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的 “红色精神坐标”。
4月23日,张家界市民族中学 600 余人的研学队伍踏上桑植,一场关于历史传承、文化焕新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勾勒出革命老区 “出圈” 的新范式。桑植的红色研学突破了传统纪念馆 “参观 + 听讲” 的静态模式,构建起 “历史场景可触摸、革命精神可感知” 的沉浸式体验体系。在百年党史长廊,学生们沿着时间脉络追溯农耕文明与革命历程的交织,从《大米的一生》课程中亲手插秧、脱粒,触摸的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肌理,更是 “一粒米见证革命岁月” 的历史厚度;在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前,敬献花篮仪式与现场教学的叠加,让 “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故事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这种 “空间转换 + 场景还原 + 情感共鸣” 的设计,将红色教育从 “被动接受” 转化为 “主动探索”,使桑植成为青少年心中 “有温度的红色课堂”。
桑植还巧妙地将红色资源与多元元素融合:当非遗扎染的靛蓝遇上长征精神的鲜红,传统技艺便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当桑植民歌的旋律融入篝火晚会的烟火,红色文化便有了更鲜活的表达形式。篝火晚会上,非遗扎染的靛蓝与桑植民歌的韵律交织,让红色文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感知、可体验、可带走的 “精神图腾”。这种 “红色为魂、文化为脉、体验为桥” 的创新路径,让桑植跳出了 “红色景区只能看历史” 的窠臼,形成了 “红色研学 + 非遗体验 + 民俗风情” 的复合吸引力。
桑植的智慧,在于将红色研学的 “流量入口”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产业引擎”。研学队伍走进直播间为桑植白茶带货, “一米菜园” 的农耕体验延伸出 “革命菜谱” 主题餐饮,石磨豆腐的手作工坊升级为文创 IP,研学经济的价值链被彻底激活,形成了 “流量-消费-产业升级” 的良性循环。
这种模式的价值更在于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激活。百年育英研学营地的建成,吸纳了周边 30 余名村民就业;土家阿姐白族阿妹的桑植民歌表演,让非遗传承人获得了新的展示舞台;研学路线的规划,带动了沿线农家乐、民宿的提质升级。桑植用实践证明,红色研学不仅是 “看过去” 的历史之旅,更是 “创未来” 的发展之路,其背后是 “以教育资源撬动消费资源,以文化资本激活经济资本” 的老区振兴逻辑。
在红色旅游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桑植的突围之道在于构建 “立体式” 品牌矩阵。纵向看,其研学产品覆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大学的全学段需求 —— 初中生可在农耕体验中理解 “劳动创造历史”,高中生、大学生可在直播助农中思考 “乡村振兴路径”,这种分层设计让研学具有持续吸引力;横向看,桑植将自然景观纳入研学体系,九天洞的喀斯特地貌探秘与红色教育形成 “刚柔并济” 的体验组合,实现了 “红色资源 + 绿色生态” 的双 IP 驱动。
更具示范意义的是,桑植正在探索 “研学 +” 的跨界融合,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将研学纳入综合实践学分体系;与旅行社联动推出 “红色周末游” 产品,吸引城市家庭客群;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 “打卡桑植红色印记” 话题挑战。这种 “教育场景 + 旅游产品 + 数字传播” 的三维发力,让桑植从区域性研学基地升级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 IP。
桑植的篝火照亮夜空,土家阿姐白族阿妹唱响桑植民歌,当 00 后 “研学体验” 在元宇宙平台复刻虚拟长征路线,这些充满张力的场景,正是中国老区振兴的生动隐喻 —— 红色文化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等待被重新编译的时代代码。桑植的实践证明,只要以创新激活精神遗产,用开放重构发展逻辑,革命老区完全可以在新时代的流量战场上,走出一条守正出奇的振兴之路。这或许就是 “桑植出圈” 带给中国县域发展的最大启示:真正的红色流量,永远属于那些既能读懂历史厚度,又能捕捉时代脉搏的破局者。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