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小琴
近年来,公安战线民辅警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勤务状态,“过劳猝死”成为威胁这一群体的隐形杀手。在此背景下,全国公安机关推动基层所队全面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爱警暖警”政策的深化实践,更是一场关乎生命尊严与社会公共安全的革新。从政策落地到技术赋能,从守护警队到延伸护民,AED的普及背后,映射出新时代公安治理中“科技向善”与“以人为本”的双重逻辑。
生命至上的治理逻辑: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公安部将AED配备纳入爱警暖警行动,既是政策层面的高瞻远瞩,也是基层治理的务实之举。2024年的政策要求基层所队年底前完成设备覆盖,并通过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确保设备“用得上、用得好”。例如湖北云梦、湖南桑植等地,以“100%配备率”和“全员培训”为标杆,展现了政策执行的力度与速度。
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本质上是将“生命权”置于警务工作的核心——当民辅警的健康成为国家关切的议题,其意义已超越个体保障,升华为对执法力量可持续性的战略考量。
然而,政策的全面落地仍需直面现实挑战。国内部分偏远地区基层所队可能因经费、技术或管理能力不足,面临设备维护难、培训覆盖不全等问题。如何避免“重配备、轻运维”的形式主义,确保AED始终处于“战备状态”,是政策深化必须解决的痛点。唯有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与长效资金支持,方能将顶层设计的善意转化为基层实践的实效。
技术赋能:从“救命神器”到“智能急救网”。AED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电击除颤”的医学功能,更在于其背后技术赋能的系统性革新。广州警用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实践表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引入,让AED实现了远程监控、一键呼救与多系统联动,构建起“设备-人员-机构”的急救闭环。这种智能化管理,既降低了设备闲置风险,又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为警务急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技术创新也需警惕“工具理性”的陷阱。若过度依赖技术系统,而忽视民辅警急救技能的常态化训练,或对突发场景的灵活应对能力,AED可能沦为“摆设”。因此,技术必须与人的能动性相结合——通过定期演练、模拟实战,让设备操作内化为肌肉记忆,方能在生死时速中抢回主动权。桑植县公安局不仅为全局拥有独立办公院落的所队均配备了AED,还大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升民辅警应对突发事件的急救处置和自救互救能力,多次邀请医护人员对民辅警开展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教学及急救知识培训,彰显着公安机关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
社会效应:警民共筑“安全共同体”。AED配备的深层意义,在于其从“警队保障”向“公共安全”的溢出效应。民辅警作为街头巷尾的“第一响应人”,在巡逻中携带AED设备,使其角色从执法者扩展为“生命守护者”。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公安分局通过设备覆盖与急救培训,将民警转化为“移动急救站”,既强化了警民互信,也填补了公共急救网络的空白。这种“警力+急救”的融合模式,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生动体现。
当前,社会对AED的知晓率与使用信心仍显不足,部分群众甚至对设备存在“不敢碰、不会用”的畏惧心理。这一模式的成功需以公众认知与参与为前提,公安机关可联合社区、学校开展急救科普,通过“警民联动培训”打破技术壁垒,让AED从“警用设备”转变为“全民急救工具”,真正实现安全治理的“双向奔赴”。
以韧性警队托举韧性社会。基层所队配备AED,看似是“小设备”的普及,实则是“大安全”格局的构建。它既是对警队生命权的尊重,也是对公共安全短板的补足;既是科技赋能治理的缩影,也是人文关怀的制度化表达。未来,随着设备全覆盖与技能全普及,这一“生命防线”或将催生更深层次的变革——当每一名民辅警都能成为急救链上的关键一环,当每一次处警都暗含守护生命的使命,公安机关的“人民性”底色将愈发鲜明。而这,正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具温度的一抹亮色。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公安局)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