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昱
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迎来全面深化。中央网信办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乱象,以八项重点整治任务为抓手,剑指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从虚假信息到技术滥用,从未成年人保护到网络戾气整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监管部门对网络治理的精准施策,更释放出构建清朗、有序、健康网络空间的强烈信号。
网络乱象频发:治理迫在眉睫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其开放性与匿名性也为乱象滋生提供了温床。例如,自媒体为博流量炮制虚假信息,短视频平台充斥“剧本式摆拍”,AI技术滥用催生“网络水军”,部分营销号借热点事件煽动对立情绪……这些乱象不仅扰乱公众认知、侵害网民权益,更可能动摇社会信任根基,甚至威胁国家安全。中央网信办此次专项行动,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精准发力,通过分类施策、源头治理,为网络空间“祛邪扶正”。
八大整治任务:靶向破解治理难题
此次公布的八项重点任务,既覆盖传统顽疾,也回应新兴挑战: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聚焦节日期间高发的极端对立、低俗文化传播等问题,通过集中打击遏制“流量狂欢”对公共价值观的侵蚀;自媒体不实信息治理直击“以假乱真”乱象,要求信息标注规范化,强化资质审核,从源头减少误导性内容传播;短视频恶意营销整治针对虚假人设、争议话题炒作等行为,强调内容标注和平台责任,推动行业从“流量至上”向“质量优先”转型;AI技术滥用治理首次明确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义务,打击虚假信息产业链,为技术应用划清伦理与法律边界;涉企网络“黑嘴”整治通过打击不实测评和谣言,保护企业声誉,优化营商环境,彰显对实体经济的护航决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强化对智能设备、专属模式的监管,切断不良内容传播链,为青少年构筑“数字防护网”;直播打赏乱象治理剑指诱导性消费与未成年人打赏,要求平台完善功能管理,推动直播行业回归理性;网络戾气整治严查煽动对立、渲染焦虑的违规账号,遏制“群体极化”现象,重塑网络空间的理性对话氛围。
治理创新:平衡监管与发展的关键
此次专项行动的亮点在于“治理创新”。一方面,通过细化专项举措(如AI内容标识、直播打赏限制)提升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强调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核结合,形成长效治理机制。然而,如何在打击乱象的同时保障创新活力,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例如,AI技术滥用需监管,但其正向应用(如辟谣、反诈)亦应鼓励;自媒体乱象需整顿,但个人表达自由仍需尊重。未来,或可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动态负面清单”等柔性手段,在秩序与活力间寻求平衡。
共建清朗网络需多方协同
网络治理非一日之功,亦非政府一己之责。平台需强化技术伦理,主动过滤违规内容;用户应提升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行业协会可制定自律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唯有政府、企业、社会形成合力,方能将“清朗”行动的效果最大化,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服务民生的精神家园。
中央网信办的八项整治任务,既是“问题导向”的治理实践,也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当虚假信息退场、技术滥用受控、未成年人被保护、网络戾气消散时,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更清朗的网络环境,更是一个更具包容性与韧性的数字社会。期待“清朗”行动持续深化,为亿万网民织就一张安全、温暖、向上的“云端之网”。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委网信办)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