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小琴
青山环抱,溪水潺潺。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桑植县空壳树乡陈家坪村又一次迎来传承千年的赶会,今年比往年更显热闹、更富新意。天还未大亮,远山如黛,晨雾似纱,村子里却早已人声鼎沸——彩旗招展、歌声飞扬,空气中飘散着美食香气,也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是一场跨越时光的聚会,是老传统与新潮流的美好相遇。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悠然响起,古老习俗与现代创意交融共振,这场延续千年的盛会,正在用最真切的方式,讲述非遗如何传承、乡村如何振兴的故事。
非遗焕新声,老歌唱出新韵味
桑植民歌作为国家级非遗,早已不是静置馆阁的“老物件”。村歌赛现场,来自附近村镇的歌手纷纷登台,既有神采奕奕的长者,也有青春洋溢的年轻人。他们身着各式民族服装,用质朴嗓音唱响流传千年的旋律。有的队伍沿袭传统的山野唱腔,歌声清亮、直入云霄;有的则在原曲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台上深情演绎,台下如痴如醉,每到耳熟能详的段落,全场便自发跟唱。此时才真切体会到,民歌并非需要特殊呵护的“遗产”,而是早已融入血脉的文化根基,是一代代人共同记忆中的乡音。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也通过直播参与其中,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与文化的认同。更有音乐人专程前来采风,将民歌曲调融入新作,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让非遗在创新中延续生命。
乡情暖人间,老传统沉淀真滋味
热闹的村宴上,乡亲们端出用自家种植、养殖的食材烹制的道道家常菜。邻里围坐一桌,你一筷我一勺,品尝的是熟悉的味道,感受的是淳朴的人情。农耕趣味比赛现场,拔河口号震天、挑担脚步稳健,顷刻唤醒深植于心的乡土记忆。溪畔摸鱼捉鸭,赤脚踩进清凉河水,追逐嬉戏之声回荡田野。这些没有华丽布景的画面,却洋溢着真实的生活气息,让“乡愁”不再是模糊的情感,成为可触可感的温暖体验。许多长辈带着孩子一同参与,一边体验农事,一边讲述耕种传统和古老传说。在手机占据日常的今天,这样的时刻更显珍贵——传统不再是书本中僵化的概念,而是可体验、可共情的真实生活。
乡村展新貌,老地方走出新路径
村晚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的摆手舞、乡村小品,演绎的是真实的生活,讲述的是身边的故事。民俗集市里,桑植白茶、蜂蜜、糍粑、腊味等土特产琳琅满目,手工编织、刺绣等非遗工艺品精美别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选购。不少村民更是现场直播带货,将家乡风味与情怀传递到更远的地方。非遗美食香气四溢,游客边欣赏巡演边采购特产,浓郁的文化氛围直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九个村庄联合发力,村企携手合作,政府搭建平台,百姓唱主角。这场赶会不仅汇聚人气,更凝聚了民心,做大了产业,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落到实处。
精神永流传,老根基焕发新生气
赶会让村庄不仅热闹起来,更让村民精神振奋。大家自发组织、踊跃参与,无论是登台表演还是幕后忙碌,每个人脸上都写满自豪与喜悦。在外游子返乡相聚,远方游客慕名而来,曾经沉寂的村落重现活力、更显自信。老手艺人现场展示绝活,孩子们眼中闪烁好奇光芒,在这场盛会中相遇,凝聚成代代相传的文化向心力。对文化的自信、对家乡的热爱,正是在这样具体而生动的场景中扎根生长,让古老的村庄既富口袋、更富心灵。活动还带动了本地农产品热销,旅游人气渐旺,周边住宿一房难求……文化的活力,正持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千年一赶会,赶的是文化传承;一会连千年,连的是万象更新。陈家坪村用民歌留住根脉,用传统凝聚人心,用活力唤醒乡村,正是桑植县推动文化繁荣、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当古老赶会遇见新时代,当非遗融入日常生活,这片革命老区的乡村故事,正越写越精彩。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小琴
编辑:张潘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