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德才
五道水,是湖南省桑植县的地盘。这地方,与湖北按壤。这里的山,俗称万宝山,生长茶叶、粽叶;这里的水,是源头水,长的趴趴鱼特别好吃;这里也肯长山歌,娄菊香、黄道英、袁绍荣、谢静四位歌者,就从这片被澧水滋养的土地上一步步地走向歌的舞台,用嗓音精心地编织出了桑植民歌的经纬。
娄菊香:包袱里的歌声
娄菊香,她的家,在五道水的山顶上。屋前好大一个坪。她就是一个云雾缭绕的村庄走出的歌手。
她在大山与外界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自己却最终成了桥边那株沉默的古树。
她的嗓子,像被澧水浸过的铜铃。年轻时,在坡上薅草,歌声能穿透云雾,惊得对面山上的野鸡扑棱棱飞起。当时,桑植民歌还藏在武陵山的褶皱里,只有砍柴人、插秧妇听过它的调子。1956年秋,县文化馆的人翻三座山找到她。她正蹲在田埂上唱《板栗开花一条线》。余音,绕着稻穗打了个结。当地人拍板:“这嗓子,能唱到省里去!”
第一次踏上省城长沙的舞台,她穿着打补丁的布鞋,怀里揣着给“城里听客”带的野茶叶。《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从她喉咙里漫出时,台下,一片喝彩;一首“郎啊郎……”唱得九曲回肠。散场后,有人追问:“这调子,是从云彩里摘下来的吗?”
她背着土布包袱进北京。
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太高,她仰头,看了又看,突然想起屋后山崖的映山红,歌声里,便多了几分倔强。后来,她为周总理唱《贺龙将军到》,唱到“红旗漫卷澧水河”时,听众的手掌拍得直响。
她说自己笨,不会讲大道理,只知道把苦日子唱甜,把好日子唱得更亮。
晚年,她教孩子们唱歌,总让她们先去田埂上站一站:“歌声得沾着泥土气,才能扎下根。”如今,她的屋场,依旧飘着炊烟,只是再也听不见那穿透云雾的调子,她不在世了,但她播下的歌种,早已在无数人心里长成“森林”。
黄道英:酒碗里的歌声
五道水的夏天,风从街门钻进黄道英家,带着溪涧的凉意。
她总爱在傍晚摆上粗瓷碗,抿两口包谷烧,酒液还没下肚,歌声就先漫过门槛。她小时候背柴、放牛、拣柴、扯猪草时都唱,翻山去河口上中学,歌声都能绕着猫子垭转三圈。乡亲们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百灵鸟”,在五道水,不知道黄道英会被视为笑话,连她父母在街上走路,都会被人指着背影说“那是黄道英的父母”。她就在这样的赞美和掌声中长大。有一次公社文艺晚会上,她一首《洪湖水,浪打浪》唱得全场人眼泪涟涟,之后,跟着宣传队走遍村村寨寨,七八十岁的老人会打着火把走很远的路去看她演出。
高中毕业时,校长让她先代课,再送进师范读书,转成国家教师,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诱惑,但她因为放不下唱歌而放弃。之后,县花灯剧团、县文化馆招收专业人员时,她一次次考上又因社会关系问题被刷下,直到1982年才被县文化馆选上成为专业文化人员,之后进入吉首大学音乐系进修学习两年。在教授专家的指导下,唱歌技艺更上一层楼。
1986年,她参加全国民族歌手大奖赛,一曲《郎从门前过》获全国大奖;1992年被调进张家界市民族艺术团;在第二届国际森林保护节大型文艺演出开幕式上,她演唱桑植白族民歌作为开场曲,像张家界的风景一样折服了国内外观众。2001年4月5日,是黄道英永远难忘的日子。她在张家界黄狮寨见到朱镕基总理。当时,总理在天桥遗礅休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推荐她的民歌。她便唱了“叫我唱歌就唱歌,叫我撑船就下河,我唱歌不是歌师傅,站在这儿凑人多……”,总理开怀大笑,连赞:“唱得好……”这次原汁原味如清甜山泉般的民歌,给总理带来了轻松愉快的心情,总理和夫人还高兴地与她留影。
应英国文化部邀请,作为中国代表团10名成员之一,她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大型《水火交融》国际艺术节,与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的表演者同台。这只“百灵鸟”飞过大海,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英国皇家剧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共演出10场,演唱了《太阳出来照白岩》《摇儿歌》《九岭十八岗》《薅草锣鼓》等民歌。在如潮的掌声中,她常想起家乡和童年在原始森林唱歌的感觉。
中央电视台第3频道《走进艺苑风景线——走近张家界》节目中,她在著名主持人吴微微的邀请下,用一首《嘀格儿调》将节目推向高潮,让张家界的风景、风情、风俗再次惊艳世人。
酒喝到兴头,她会唱《望红军》,眼角的皱纹里,盛着笑与泪。她教学时,说:“歌是活的,你对它掏心窝子,它就对你掏心窝子……”如今,她教年轻人唱高腔,总让他们先尝尝包谷烧的烈——要懂这土地的滋味,才能唱透这土地的歌。近年来,她不仅在国内各大舞台上展示桑植民歌的魅力,还发行出版多本桑植民歌演唱专辑,参与《桑植民歌精选》《滴格调》录制,让桑植民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袁绍荣:晨雾中的歌声
袁绍荣的嗓子,是被五道水的晨雾泡透的。
小时候,他躺在背篓里,母亲背着他薅草,歌声顺着背带钻进他耳朵:“太阳出来晒山坡,郎在坡上唱情歌……”等他长到能扛起柴禾,一开口,调子比山涧的水还清亮。
年轻时,他在坡上唱《三根丝线三尺长》,歌声引来了邻村的陈兰英。姑娘站在茶树林里听,他唱到“好郎好姐不用媒……”她的脸,比茶花还红。后来,两人结了婚。他教她唱的《十绣红军》。她帮他把散落的歌词绣在布帕上。
他跟着歌王陈金钟学艺时,总在月光下练嗓子,让声音顺着澧水流向远方。谁家办喜事请他去唱,他不用底稿,张口就是“新打剪刀裁新布,新做嫁衣送新娘……”唱得满堂喝彩。如今,他带着徒弟爬坡,走到当年遇见妻子的茶树林,还会停下来说:“山歌要接地气,像这茶树根扎得深,才能长得旺。”袁绍荣不仅自己歌唱得好,还积极参与各类民歌传承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桑植民歌的年轻人,为桑植民歌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谢静:粽叶里的歌声
她是五道水芭茅溪的人。芭茅溪是贺龙两把菜刀砍盐局的地方。这地方,肯长叭叭鱼,也肯长歌,村村都有歌,山山都有歌,田地种有歌,河里流的也是歌,逢场过节也有歌。这里的河水,绿得不像样子。她小时候常跑到河边,唱歌,有时唱得连回家吃饭都忘。她的父亲是做粽叶生意的,她常跟随山里人玩,摘下一些树叶,就卷起来,唱,哼唱一些歌。一唱,就是半个钟头。
这里的河水,绿得不像样子。她小时候常跑到河边,唱歌,有时唱得连回家吃饭都忘。她的父亲是做粽叶生意的,她常跟随山里人玩,摘下一些树叶,就卷起来,唱,哼唱一些歌。一唱,就是半个钟头。一口天生的好嗓子,造就了她。
她一开口唱,不知那儿来的那么长的气,从这条河喊应到了那条河;从这座山喊应到了那座山;从这个村穿越到了那个村,从这个乡喊应到那个乡镇。歌声像鸟一样,翻山越岭。2004年,她考入湖南省艺术职业学院。2009年毕业后,一直专注于桑植民歌的学习与教唱,致力于桑植民歌的传承与推广。
她经常唱《叫我唱歌就唱歌》,是因为它们都是桑植高腔山歌内、外半县的代表,保留了最完整的、最富有特色的润腔技法,同时,一首体现出大革命时期桑植妇女与参军丈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等待中的坚贞不渝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她也唱得响。她参加湖南邵阳的山歌节,一曲桑植民歌《把桑植民歌甩过来》唱出,观众都痴了,说很少听这么好听的歌。
她曾给贺龙元帅夫人薛明以及国家、省级领导演唱过桑植民歌。2015年,她参加全国桑植民歌大赛并获得“民歌王”的称号。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演唱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桑植民歌传承的一种推广。
五道水的四位歌者,四副嗓子,都连着五道水的山石与河流。在他们的歌声里,有背柴人的喘息,有待郎归的期盼,更有土家人把苦日子酿成蜜的韧劲。他们像澧水,永远朝着远方流淌。
谢德才,男,土家族。作品见于《人民日报》《红豆》《湖南文学》《天津文学》《芙蓉》《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民族文学》《海外文摘》《美文》《十月》《中国作家》等5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余万字。作品入选《中学语文同步教材》《全国百人百篇散文选》《百年名家散文选》《2008中国散文年选》《2013年中国散文经典》等20多种选本;多篇文章入选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等省、市初中、高中学生语文模拟考卷及省级招考公务员、中小学教师考卷;作品曾获广西《红豆》杂志首届文学奖等奖励。出版散文集《张家界看“海”》《一个人的凤凰》《张家界的眼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谢德才
编辑:廖秋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