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澧源时评|舆情治理的“破”与“立”,以“事”为基的深层逻辑
2025-08-18 15:12:09 字号:

澧源时评|舆情治理的“破”与“立”,以“事”为基的深层逻辑

微信图片_2025-04-09_131258_728.jpg

文/钟昱

身处“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数字浪潮,舆情的酝酿与爆发早已超越信息传递,成为一场无声的信任博弈。其本质,是现实之“事”在舆论场的投射。若脱离对“事”本身的审视与改进,舆情应对如同沙地建塔。唯有源头固本、事中精进、长效筑基,方能穿透喧嚣,真正筑牢社会信任的根基。

舆情的苗头常常源于具体工作的疏漏。要从源头防范,就必须筑牢“事”的防火墙,让风险消弭于萌芽。“舆”生于“事”,责任缺失则“情”势沸腾。回顾众多舆情风暴,核心问题往往深藏在具体工作的缝隙里,中学体育馆坍塌吞噬11条鲜活生命,是安全责任堤坝的溃决;国企负责人“牵手门”引发围观狂欢,反映出作风建设的失范;航空公司“自我感动”式宣传翻车,暴露了对公众感知的疏离。这些深刻教训无不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防范舆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无事可舆”。

“治未病”才能“避风暴”。这要求我们摒弃“临时抱佛脚”的侥幸,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风险排查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可能的“小概率风险”;公职人员的一言一行、基层治理的细微末节,都要经得起亿万网民“聚光灯”的审视,毕竟小事即大局,细节定成败;更要建立动态更新的“负面案例警示库”,把他人的“痛点”转化为自身的“疫苗”,从源头压缩舆情滋生的空间。

当舆情已然发生,消极回避只会激化矛盾,唯有积极作为才能化危为机。“鸵鸟心态”是信任的毒药,“积极作为”才是舆情的解药。“某地烧烤店打人”事件因处置迟缓而星火燎原,“狗咬人”事件因推诿扯皮而积怨成渊,这些都印证了不作为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科学应对,贵在精准高效。“解铃还须系铃人”,舆情之“火”根在现实之“薪”,必须聚焦公众关切的真问题、核心矛盾,依法依规、雷厉风行地解决实质问题,切断舆情蔓延的燃料;要恪守“黄金时效”法则——1小时内快速响应定基调,4小时内权威发声击谣言,24小时内详尽发布稳人心,毕竟速度就是公信力,沉默就是纵容;更要摒弃官腔套话的“语言壁垒”,用事实公开穿透迷雾,以务实表达传递诚意,靠共情沟通弥合分歧,让每一次回应都成为修复信任、凝聚共识的契机。

舆情应对从来不是“应急表演”,而是治理能力的“真功夫”。把“第一次面对镜头”留给重大危机,无异于在惊涛骇浪中学习掌舵,风险极高。

能力建设,重在平常之功。要在日常工作中敢于、善于在“聚光灯”下履职,把每一次与公众沟通、每一次矛盾化解、每一次政策解读,都当作宝贵的“实战演练”;要将风险研判嵌入决策前端,让舆情意识成为工作本能,定期复盘剖析典型案例,把教训转化为制度完善和能力提升的动力;更要锻造“经得起放大镜检验”的硬实力,当每一项决策都饱含为民情怀,每一次执行都力求精益求精,每一次发声都充满真诚,舆情自然会失去“风暴眼”,回归社会情绪“晴雨表”的本位。

没有无缘无故的舆情风暴,只有未被照亮的现实角落。舆情是民声的放大器,是工作的度量衡,更是信任的晴雨表。唯有始终将“做好事情”作为根本坐标——源头治理是固本之基,科学应对是纾困之钥,能力建设是驭浪之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中行稳致远,让舆情真正成为推动进步的清醒剂,而非撕裂社会的催化剂。以“事”破“舆”,关键在“实”,成效在“恒”。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钟昱

编辑:张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