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桑植县利福塔镇:“经济焦虑”与突围之路,冬瓜产业铺就乡村振兴新“藤”途
2025-07-16 14:22:44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7月16日张家界讯(通讯员 张鑫)七月盛夏,望着漫山遍野的冬瓜地,桑植县利福塔镇青龙村村干部们感慨万千。自今年年初开始,青龙村党总支书记伍永清就带领全体村干部在柑子山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这位被村民称为“拼命三郎”的村支书,无时无刻不盘算着:“冬瓜感觉可以搞,成熟快,但市场价格波动大,需要联系企业确定保底收购价……”这份对经济发展的忧虑,正是青龙村干部的缩影——他们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在乡村振兴路上闯出一条新路。

图片1.png

党群共策:从“一拍即合”到“步步为营”

“冬瓜产业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伍永清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半年的市场调研数据:周边县市冬瓜种植面积、深加工企业需求、电商平台售价波动曲线……今年1月,村党支部通过“逢三说事”集市收集到村民“希望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的诉求后,立即成立专项小组,由3名党员带队,辗转多地考察,最终锁定冬瓜种植项目。

协议签订当天,村民代表陈小春激动地攥着合同:“以前种水稻也不挣什么钱,现在种植小香薯外加务工,一年怎么也能多挣点!”这份“一拍即合”的背后,是村干部连续20天挨家挨户算经济账的成果——他们自制“产业对比表”,将冬瓜种植的投入产出比、风险防控措施逐一列明,甚至用红色标注出“企业保底收购”“村民优先务工”等关键条款。

破局之路:村干部的“经济焦虑”与突围

“最怕的是村民跟着我们受苦。”青龙村文书邹小庆记得,2021年刚尝试小香薯种植时,因技术不过关导致部分幼苗烂根,伍永清带着党员在田里守了整整3天3夜。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促使村干部在冬瓜产业中构建起三重保障,先是技术兜底,与企业签订协议时,明确要求派驻技术员驻村指导,并组织村民参加“田间课堂”;然后是市场托底,约定企业进行销售,若价格下跌则启动保底收购机制;最后是资金保底,面对突发自然灾害,农民工工资无论何种情况都由协议公司负责兜底。

“我们甚至考虑过如果冬瓜滞销,就加工成冬瓜干、冬瓜茶!”伍永清的“备选方案”写满了整整5页纸。这种“把风险想在前头”的谨慎,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图片2.png

未来蓝图:小冬瓜里的“大经济账”

站在漫山遍野的冬瓜地前,伍永清算起更长远的账:“今年100亩试点成功后,明年要扩大到300亩,带动周边3个村加入;后年建深加工厂,把冬瓜皮、冬瓜籽都变成钱……”他的规划里,还有一张“人才清单”——计划培养10名本土技术能手、5名电商主播,让产业发展不再“靠干部撑”。

这份“经济焦虑”,正转化为青龙村干部的“行动指南”。从“逢三说事”集市到冬瓜基地,从田间地头到企业会议室,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产业振兴的每一步。正如村民刘大姐所说:“以前总觉得干部坐在办公室里,现在他们比我们还急,这样的班子,我们信得过!”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鑫

编辑:张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