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生动展现科技工作者报国为民的风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事业、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即日起,中共张家界市委人才办、张家界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科技工作者说》2024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专题报道,展现科技工作者们不懈探索的精神风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张红 报道
5月初夏,慈利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新绿萌发的希望景象。已是花甲之年的李伯和穿梭在田野间,细细查看当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并不时叮嘱同行村民:“现在正是防治病虫害的时候,不能大意。”
李伯和是从慈利县农业农村局退休的技术干部、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植物检疫的推广和应用。退休后,担任县老科协副会长兼农业分会会长,县农业农村局退休老干支部书记的他,不忘初心,继续发挥余热,带领农业分会老科技人员为乡村振兴助力。
“我们县农业分会紧跟市老科协的部署,以人才振兴为突破口做实一些工作。”说起退休后的工作规划,李伯和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忙不停地向记者介绍,目前县农业分会主要抓好“张家界富硒农产品”“张家界莓茶”两大产业。从以上产业中选准适合本地推广的产业,他们确立20名专家成员,采取“老科协+公司+农户”“老科协+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各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助力两大产业做大做强。
李伯和是从慈利县农业农村局退休的技术干部、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植物检疫的推广和应用。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从李伯和口中,记者了解到更多信息:
——办点示范,带动周围农户发展。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疑难杂症、农民最伤脑筋的一些难题,如全县柑桔普遍存在因根腐病黄化落叶的问题,采取与慈利县金园农资公司合作,与有关农户对接,先后在苗市东岳村试验,取得成功。多次到柑桔种植大户曹前贵桔园现场指导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与企业对接,制定增产增收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李伯和联系的企业法人是许中国,他以种植水稻为主,还有规模较大的粮食加工,种植水稻面积达900亩。李伯和从病虫防治入手,先后三次到他基地现场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当年病虫发生特点,制定了全年病虫防治方案。
——推广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让广大农民受益。去年湖南省推广的中稻优质高产品种“兆优5455”,要求全省各区县都要示范推广。老科技工作者作为具体实施人,在岩泊渡镇示范5000亩,以中心村等5个村为主,每亩较常规品种增收210元,推广效益非常好,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收105万元。
“以老科技工作者为主推广的红薯新品种徐薯22已在全县普及,占红薯面积的80%以上。” 李伯和笑着告诉记者,该品种淀粉含量高,22亩产干淀粉850斤左右,加工成粉丝,亩产值达1万元左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加大科技帮扶力度的基础上,由李伯和带队的老科技工作者们还致力于“传帮带”工作,在人才振兴上处处使劲。
李伯和开展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目前我们为乡村培养了留得住的土专家、田秀才30名。”李伯和说,为搞好传帮带,老科技工作者们以提升技术为突口,编辑全县水稻、玉米、红薯、油菜、柑桔、梨等主要农作物的技术资料共14万余字,涉及农事操作的方方面面。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在农村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他们按照这些技术操作到位,能够得到很好的效益,从而能让他们热心从事农业,各自带动一方农民的经济发展。”
“现在多数农民已经有了科学化、专业化种植的意识,但是在实际种植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专业的服务指导。于是,我们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在各乡镇等地开展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李伯和坦言道。
近两年来,李伯和老“战友”们下乡镇讲课次数达15次,听课人数达1200人以上。“他是病虫大面积防治的专家!”谈及李伯和,“受教”的农民们一脸敬佩:每次讲课,他都从病虫防治入手,带动其它技术的推广。他给我们先后制定了柑桔、水稻、棉花、玉米高产优质的处方套餐,还制定有蔬菜类病虫防治处方。这些通俗易懂、简短实用的技术,也可以说是傻瓜技术,但便于我们操作。
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敬业”长在骨头里,“奉献”埋藏在血液里。正是因为“真心为农民、汗洒田地间”的情怀,李伯和的付出对慈利县农业发展和增产增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责。我将继续发挥技术优势及经验优势,把专业技术知识贡献给现代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工作。”李伯和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红
编辑:舒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