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谷绍楠 报道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要正确树立和践行政绩观,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对镜自照,认真比对政绩观的镜中成像,充分利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把“利器”,常除镜子上的“尘垢”、肌体上的“油灰”,在动真碰硬、真刀真枪中戳到痛处,及时扶正政绩观,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常拭对照检查“双面镜”,以“清醒和坚定”正冠修身。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斗争。古有隋文帝时太史令袁充以“日长影短”谗言,忽略实际,拉长工匠劳作时间,导致民不聊生。今有个别领导干部大会上声色俱厉痛斥腐败和不正之风,“八小时外”患得患失、防线失守,成为政治“两面人”。归根到底,是他们没有以人为镜,衣冠不正、思想走偏。如果政绩观问题不解决,长此以往,定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坚定,常怀公正之心、忠诚之心,坚持以案促改、以案为鉴,锻造“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绝对忠诚,涵养“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胸怀担当。用党纪国法、典型案例,正冠修身、勤剪冗枝、强健体魄,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争当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行动坚决的表率。
常拭观望未来“望远镜”,以“人民至上”激浊扬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二字,位置最高、分量最重,也是共产党人着眼未来、上下求索的坚实依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依靠群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一体推进“三不腐”,开启党员干部激浊扬清的作风之变。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才能有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党员干部要善于使用“望远镜”培养系统性解题思路,时刻保持身在“放大镜下、利剑下”和“旁若有人、旁有聚光灯”的警醒,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等立场观点。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胸襟,压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等浮躁焦虑心态,望远求广、放大求真、有始有终,养成事事“画句号”“见实效”的作风习惯。
常拭精细检视“显微镜”,以“国之大者”担当作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国计民生千头万绪,哪里是民生难点痛点,哪些急难愁盼需要化解落实,基层党员干部最有感触。所以如何权衡利弊、平衡主次,如何落实落细、压实压紧,彰显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更考验党员干部“检视整改”基本功。然而少数党员干部对于落实“国之大者”态度不积极,往往传达为主、落实为辅,选择性执行或整改,都是只看眼前“三分利”、不看长远“七分本”的典型,更不用说敢于正视问题、化解问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党员干部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意味着责任担当、无私奉献,不是安全优越的“保险箱”。党员干部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期盼什么。善用大数据、智慧系统等现代技术,把问题矛盾放在“显微镜”下分析,以“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务实之举,在落细落小中拨开基层治理迷雾,治好执行中的“卡脖子”毛病,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谷绍楠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