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丨第七期:马头溪村
2023-12-08 22:49:36 字号: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丨第七期:马头溪村

编者按:每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是传承与保护的见证。在张家界,生活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44个少数民族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28%,建有12个民族乡。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当前,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全媒体报道《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深挖张家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背后的历史故事,寻找村寨特色“印记”,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张家界少数民族村寨魅力。

微信图片_20231208210943.jpg

红网时刻记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报道

马头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西南部,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家族古村寨。该村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DJI_0698_副本.jpg

马头溪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完好保存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水碾坊、木榨油坊、古槽门等民间作坊及民俗设施和民族建筑。马头溪溪水将整个村寨分为东、西两部分,经洞庭溪注入沅水,形成“两山夹一水”的独特地貌景观。沿溪三里一风雨桥,两里一挡水坝,村民忙碌于溪边田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成寄情山水的秀美画卷。

234234~1_副本.jpg

马头溪村土家吊脚楼历史悠久。千百年来,土家先民依山傍水建房,前临绿水,后靠青山,大多群居,也有单家独处。全村200余栋吊脚楼沿马头溪呈带状分布,绵延近5公里,形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靓丽风景线。

DJI_0116 副本~1_副本.jpg

马头溪土家吊脚楼建筑多为木架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吊脚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吊脚楼窗花有浮雕、镂空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形式多样,但以两进两重堂、双手推车吊脚、钥匙头、一字长龙、跛子赶羊、转阁楼为主要风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求动态、多层次、高水平的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

DSC_2023 副本_副本.jpg

风雨桥下,溪水静静流淌,布满青苔的桥墩,略见腐朽的木柱、木板、木条凳,翘角的青瓦飞檐,见证岁月悠悠。当人们走进马头溪村,映入眼前的优美田园风光,浓郁民俗风情,犹如走进一幅民俗风情长卷。

民俗特色:该村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是阳戏的发祥之地,并保留有传统的土家婚俗。在民俗文化中,有山歌节、土家糊仓节、春油开榨、阳戏、花灯等传统民俗。

微信图片_20220526121309_副本.jpg

张家界阳戏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演唱特点为“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即演唱中真假声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

微信图片_20220526090947_副本.jpg

马头溪村古法榨油要经过炒籽、碾压、蒸煮、榨挤四道工序。开榨那天,村寨里的土家儿女们汇聚在千年古榨坊前,开榨祭榨告祖。仪式完成后,由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揭开木榨上的红布,宣布春油开榨,此后木榨方能开榨挤油。榨油时,油香四溢,撞杆的撞击声和榨油匠的号子声响遍村寨。

特色美食:腊肉、香肠、血豆腐、打糍粑、老糖干等。

DSC_8801 副本~1_副本.jpg

土家十大碗:“十大碗”是土家山寨最体面的宴席,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十大碗”的食材也是当地最有特色的食材,主菜不离猪、牛、羊、鸡肉之类的荤菜;配菜不离岩耳、山菇、香椿等稀少野味;伴菜不离青菜,随吃随炒。

土钵炖腊猪脚:用炒罐炖腊猪脚,为土家人的席上一珍。腊猪脚富含胶原蛋白,可增加皮肤弹性,加莴笋清炖,滋润养颜,炖腊猪蹄,干而不柴,香而不腻。

砂罐熬乌鸡,乌鸡为家禽野养,靠野外啄虫食草长大,乌黑发亮,营养丰富,将鸡肉拌上花椒或桂皮等佐料放入砂罐,然后把砂罐置于火坑的火堂周围,细火慢熬,原汁原味,满屋生香。(部分图片由马头溪村提供)

马头溪村手绘地图:

微信图片_20231208210917.jpg

(手绘:舒信)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

策划:刘灿

创作团队:张潘 李森林 王洁 伍文 李静怡 陈沫涵 舒信 胡小红 陆波 廖秋萍 全江玲

出品: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红网张家界站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编辑:胡小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