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都是传承与保护的见证。在张家界,生活着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的44个少数民族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28%,建有12个民族乡。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当前,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全媒体报道《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深挖张家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背后的历史故事,寻找村寨特色“印记”,多角度、立体化展示张家界少数民族村寨魅力。
红网时刻记者 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报道
牧笛溪村,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四都坪乡,全村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8.9%, 村寨生态原始,乡风淳朴、文化深厚、民俗风情浓郁,如今已列入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美誉。
牧笛溪村森林覆盖率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万余亩的林竹遮阴蔽日,曾有“杉木之乡”的美誉。该村的古桥、古树、古巷随处可见,吊脚楼群遍全村,至今仍保存着湘西最大规模吊脚楼群落,163栋土家吊脚楼遍及村组各地,宛如世外桃源。整个村庄沿牧笛溪星罗棋布,数10栋充满土家风情的老木屋和吊脚楼连为一体,房子均是由小青瓦或树皮屋面、上好的木材裹上桐油搭建而成,整体形状多是呈“凹”型。
村里的传统古建筑、古巷道、古桥、古树多,特别是吊脚楼最古老的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至今仍在使用,是活着的古建筑,十分珍贵。
民俗特色:国家级“打溜子”,省级“土家织锦”“糊仓”,市级“九子鞭舞”“土家婚俗”“土家葬俗”“贺梁”“安家神”等。
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抽溜子”“打路牌子”等,是土家族地区流打溜子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 艺术形式。
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土家锦的品种有香袋、服饰、旅游袋、沙发套、坐垫、室内装饰、被面、披甲、背袋等,美不胜收。
特色美食:腊肉、地笋、天花菌、葛仙米、蜂米糖等各有滋味,其中天花菌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作为地方特色食物进行宣传推介。
“天花菌”俗称灰树菇,是四都坪口感最好,营养价值最高的野山菌。天花菌具有松蕈样芳香,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和很高的药用价值。据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发现,其营养和口味都胜过号称菇中之王的香菇,能烹制成多种美味佳肴。
葛仙米颜色天生墨绿,形似珍珠,晶莹剔透,吃起来Q弹十足;是一种长在农田、与水稻共生的珍稀淡水野生蓝藻,拥有30亿年进化历史,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之一,全球产量稀少的“神奇物种”。
蜂米糖由蜂蜜、炒米、玉米、花生、大豆、芝麻制作而成。蜂米糖,颜色橙黄,外形方块蜂巢状,味道香甜,质地酥脆,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
牧笛溪村手绘地图
(手绘/舒信)
如今的牧笛溪村,已成为游客参观、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和影视界拍摄、农村影视题材的优选目的地,是国际旅游城市研究和观赏吊脚楼群的“样本”。(部分图片由牧笛溪村提供)
《寻找张家界民族村寨》
策划:刘灿
创作团队:张潘 李森林 王洁 伍文 李静怡 陈沫涵 舒信 胡小红 陆波 廖秋萍 全江玲
出品: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红网张家界站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潘 李森林 李静怡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