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假期即将来临,正值春夏交替食源性疾病高发时期,在新冠疫情常态防控形势下,张家界市卫生健康委提示大家注意预防食源性疾病和保持营养健康饮食。
一、消费者采购食品时应选择证照齐全、诚信规范的市场、超市或其它销售单位,不在无证照摊贩处购买食品,不购买来源不明的冷链食品。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品名、产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号、保质期等,不购买和食用“三无”(无生产日期或保质期、厂名、厂址)食品,不购买有异色异味或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要食用过保质期的食品。
二、外出就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照摊贩处就餐。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杜绝浪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外出就餐要遵守各地新冠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有距离,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三、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准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野生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并不可靠,避免野生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
四、预防野生河鲀、贝类毒素中毒
1.近年我国部分地区屡有河鲀、贝类毒素中毒事件发生。引起河鲀毒素中毒的食品主要是鲀毒鱼类,民间称之为“河鲀”(或“河豚”)。河鲀毒素毒性强,中毒表现为知觉麻痹、运动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导致死亡。河鲀毒素理化性质较为稳定,常见烹调方式不能完全去除。为保护民众健康,我国禁止加工经营野生河鲀。特别提示公众不要自行捕捞食用河鲀。
2.贝类毒素是由于贝类摄食或共生的藻类有毒,毒素在贝类体内蓄积产生。其出现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赤潮发生时最多见。近年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其次是牡蛎、扇贝、蛤蜊等。常见贝类毒素有腹泻性、麻痹性、神经性和记忆缺失性等,以腹泻性和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贝类毒素无色无味,不会使贝类本身产生肉眼可分辨的变化,冷冻和加热不能使毒素完全失活。特别提醒公众消费贝类时到正规食品生产经营场所。
五、家庭烹饪时一定要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过节期间经常食用的糕点、凉拌菜、熟食卤味等冷食类食品容易因原料污染、交叉污染、未烧熟煮透、储存不当等原因受致病性微生物污染,为了避免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要注意制作冷食可少量多次,以24小时内吃完为佳,存放最长不要超过48小时。
2.注意预防酵米面食物中毒,家庭制备发酵米面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要保证食物无异味产生,一旦发现粉红、绿、黄绿、黑等各色霉斑,就不能食用。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防尘。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吊浆粑、湿米粉等发酵米面食品。
3.不配制、不饮用自制药酒,不购买、不饮用无标识或标识不明的药酒。切勿饮用含有乌头碱类药物(如草乌、附子、附片、川乌、雪上一支蒿、小黑牛等)、马钱子及含有虫类(蝎子,蜈蚣,水蛭等)等自制中药材药酒及其他食品。
六、谨慎采食野菜。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野菜,可能含有毒素,同时具有富集环境中的有害物质的风险,食用野菜的安全性不如人工栽培的蔬菜,要谨慎食用。购买野菜应在正规市场、超市选购,选择本地种植、具有多年食用历史的野菜,慎重购买少见的品种。采摘野菜要注意避开环境污染区域(如污水排放地、公路、垃圾填埋场等),避免采摘不熟识的品种。
七、营养健康饮食。要注意进食多样化,谷类为主,多摄入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尽量多吃深色蔬菜,提高微量营养素和植物化合物的摄入。适量食用鱼肉蛋奶,确保优质蛋白质类食物的摄入。少油盐糖,控糖限酒,清淡饮食,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
高龄和体弱消瘦者,选择细软的食物,易于咀嚼和消化,主动少量多次喝水,如必要在三餐基础上增加2-3次加餐,可选用牛奶、鸡蛋、面包、糕点、水果等。中小学生和青少年应注意三餐规律,减少持续久坐时间,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张家界市卫生健康委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