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随处可见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红网时刻记者 全江玲报道
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激增,危重症患者救治问题日渐凸显,而医务工作者们却始终奋战在守护健康的一线。1月12日,红网时刻记者走进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用镜头记录下医护人员忙碌的瞬间。
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自去年12月初以来,工作量几乎是平时的3至4倍,‘连轴转’、超负荷运转就成了科室常态。
自去年12月初以来,工作量几乎是平时的3至4倍,‘连轴转’、超负荷运转就成了科室常态。
迎战感染高峰 医务人员拼尽全力
上午9点30分,记者跟随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田继先的步伐来到重症医学科的ICU病房,床头的监护、治疗仪器不时发出“嘟嘟”的提示音,时刻监测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今年70多岁的张奶奶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她因高热、咳嗽、呼吸气促被送到医院急诊科,而后收治在ICU病房。来院时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极差,被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肺炎,在医生的精准治疗和护理人员的鼓励下,经过数日的治疗后,张奶奶逐渐好转,不久便能出院。
“重症医学科是此次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第一梯队,来就诊的大多是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其中很多是有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患者。”田继先介绍。
连日来,田继先始终坚守一线,一肩挑起重担,急诊和住院部两头忙。医护感染减员、住院患者骤增,手头救治工作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他表示,“自去年12月初以来,工作量几乎是平时的3至4倍,‘连轴转’、超负荷运转就成了科室常态。但我们是患者唯一的依靠,没有后退可言,必须勇敢面对,保质保量完成医疗救治。”
查房、开医嘱、制定计划、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病情记录;为病人翻身、俯卧位通气、拍背、吸痰、雾化、清理排泄物、CRRT、输血、写病历、测体温……记者发现,每时每刻,重症医学科的医护团队都要紧盯着患者的情况和监护仪上的数据,耳朵也要时刻注意仪器的报警,大家相互配合、共同研讨,依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给出最优的诊治方案,随时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时刻做好抢救的准备。
每天早晨,张家界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田继先都会带领医生团队巡房,查看患者情况。
为病人翻身、俯卧位通气、拍背、吸痰等一系列操作,都会由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来进行,工作量非常大。
提升患者治愈率,实行分层分流救治
如何将紧缺的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到每位患者身上?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统筹全院医疗资源,科学有序共同参与医疗救治工作。
为此,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将用于新冠危重症患者ICU病床位由原来的24张增加至34张,通过建立“ICU病房—重症、亚重症病房—普通病房”三级病床互转机制,盘活全院床位,缓解大量危重症患者与ICU床位紧缺的矛盾,最大限度发挥ICU的利用效率,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实现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相对集中、分类管理”。
床位可灵活增加,人力、设备如何充分保证?田继先向记者介绍,医院在全院范围内抽调近30人支援重症和亚重症病房。他们先前都经过了轮科培训,工作经验足,上手非常快。同时,医院紧急采购了ECMO、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有创呼吸机等一批抢救设备和病房抢救耗材、病人基本用品物资,保障重症医学科室使用。
此外,医院还建立起分片包干巡诊机制,由重症、呼吸、感染等专业专家分片包干若干个普通新冠病房,负责巡诊指导,确保所有病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有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力争对轻型转向重型的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我指定联系的是消化科、肿瘤科、神经内科,每天至少巡诊2次。” 田继先表示,重症治疗需要关口前移。如果医生能更早一点走出ICU,通过提前指导救治,避免患者发展成重症,其实是一个更好的治疗方式。”
据介绍,目前巡诊团队覆盖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所有病区,除及早筛查可能转重症的患者,还指导普通病房医生学习如何避免患者发展成重症。不少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高流量氧疗等,避免了插管。
来源: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全江玲
编辑:陆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