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品桑植白茶”,2022年以来,这几句话成为桑植县对外开展旅游推介的“高频词”。2021年,是桑植县的换届之年,桑植县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第十八届人代会,产生了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张家界是以旅游立市的,作为张家界“后花园”的桑植县,如何挖掘桑植的旅游资源,推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成为桑植县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反复酝酿,“讲红色故事,唱桑植民歌,品桑植白茶”作为文旅兴县的主题词明确了下来。
桑植:是一片红色浸染的土地
桑植县,有几块可以在全国叫得响的牌子:贺龙元帅故里、全国民歌之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桑植的“红色故事”有多么丰富多彩了。说桑植是红色的土地、革命的摇篮,一点也不夸张。
据桑植党史记载,大革命时代,只有10万多人口的桑植,就有5万多人参加红色政权,2万多人跟随贺龙参加革命,3000多人参加南昌起义,4000多人从桑植踏上漫漫长征路,但最后回到桑植的不到50人。
“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可以说,这块红色的土地倾其所有,尽己所能,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贡献了太多的力量。
要讲桑植红色故事,绕不开贺龙。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1955年贺龙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贺氏家族为国捐躯的就有数百人之多,如果加上远近亲戚、宗室族人,更是多达数千人,一个家族在前辈率领下,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 牺牲了这么多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堪称罕见!2022年8月5日,在“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前湖南省委书记张庆伟深情地说:“我曾到贺龙元帅家乡,心里难以平静。贺龙元帅当年两把菜刀闹革命,烈士陵园埋葬着上千人,光姓贺的,就有几百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贺龙建立的红军队伍,经过多年的征战,最后发展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县刘家坪、瑞塔铺、陈家河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转战湖南、贵州、四川等8个省,行程两万多里,于1936年10月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完成伟大长征。
“一居两馆”,成为红色故事的最好载体
一直以来,桑植县十分珍惜“元帅故里、长征起点”的荣誉,历届桑植县委、县政府都把“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讲好红色故事,就得有讲故事的载体和场所。
修建纪念馆,开展红色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1986年桑植县挤出资金,将贺龙元帅故居修葺一新,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牌匾。1996年,正值贺龙诞辰100周年之际,占地近1万平方米的贺龙纪念馆建成,这是中共中央批准修建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贺龙生平业绩的纪念场所,纪念馆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分为“桑植骄子、北伐名将、南昌起义总指挥”等九个部分,通过288件珍贵文物、481幅历史图片和人物画照,生动呈现了贺龙元帅的光辉业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投资兴建了桑植县烈士陵园、贺家湾烈士陵园、贺戊妹纪念亭等纪念设施,打造了洪家关红色旅游小镇。
另一处重要的纪念设施,就是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198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建成,王震将军题写纪念碑碑名。2013年,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建成,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坐落在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占地面积18649平方米,建筑面积2169平方米,陈展面积1500平方米,以《奇迹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为题,从木黄会师、湘西攻势、壮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长征从桑植出发、甘孜会师、将台堡大会师等六部分,通过200件珍贵文物、500幅历史图片和人物画照,生动呈现红二方面军的丰功伟绩。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传承。
走进桑植县,到处都能感受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存在。这里的老百姓都对革命故事耳熟能详,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与红军有关的桑植民歌。县城两条主干道分别被命名为“帅乡路”和“长征路”,打上了革命老区和长征纪念地的印记,以此向后人昭示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
而有了讲红色故事的场馆和载体,桑植的红色教育和传承活动便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仅以2021年为例,贺龙纪念馆和长征纪念馆就先后为省内外多家单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及其他红色活动1000多余次,为全国各地、各单位的党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性教育,完成游客接待190.18万人次,先后接待了贺龙元帅女儿贺晓明等革命后代和湖南省长毛伟明、省委副书记乌兰、省政协主席李微微等各级领导。
与此同时,纪念馆深度挖掘红色故事,编写了《马桑树的等待》《最小的红军战士》《独臂将军贺炳炎》《一碗米饭有多重》《长征从这里出发》等多个红色小故事;还开设了《湘鄂川黔老区的历史功绩》《马桑树下》《不忘初心——贺龙元帅的入党之路》等专题党课,通过将精品党课和红色小故事结合形成有深度、有温度、感染人、激励人的特色党课,先后向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省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第十二组、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青海省政协、共青团湖南省委、中共张家界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张家界军分区等65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单位、集体进行现场授课,受到广泛好评。
2021年6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桑植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中央宣传部新一批命名的111个全国“爱教基地”之一。
红色旅游:一篇值得大作特作的文章
如果把桑植放在张家界全市、湖南全省乃至全国比较,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桑植县赖以自豪和倚重的优势。如何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借此促进桑植县域经济的发展,带动老区人民发家致富,是每一届桑植县委、县政府都在不断探索的问题。桑植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把桑植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红色旅游引领样板区、革命老区振兴快进区”,其中的红色旅游引领样板区,就显示了桑植加大红色资源开发力度,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心。
然而,作为革命纪念馆,无论是“一居两馆”还是其它革命历史文物纪念地,都具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公益属性,按政策是不能收取门票的,那么,如何将红色旅游资源变现,便成为一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门票经济”既然走不通,那么就只有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来着笔了,延伸红色旅游链条,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肯消费,愿花钱”。
在这方面,桑植百年育英红色教育基地创始人陈哲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哲明原来在张家界参与房地产开发,2017年11月,他来到桑植考察旅游市场,在参观了贺龙故居、贺龙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地后,他为贺龙元帅等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同时敏锐地察觉到红色旅游热正在兴起,桑植红色旅游大有可为。于是,陈哲明毅然退出了市里的房地产项目,一头扎进了桑植刘家坪,开始了他的红色旅游创业之旅。
陈哲明的百年育英红色教育基地占地面积1060亩,总投资3.8亿元,共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项目占地约33亩,建筑面积8733.42㎡。工程自2018年8月开工改扩建到2019年7月试营业,已投入真金白银4000多万元,拥有成人校舍120多个床位,中小学生校舍630多个床位,大中小会议室六间,能同时容纳800多人的会务,“长征食堂”可同时容纳600人就餐。
陈哲明的红色教育基地落成不久,便遭遇了3年新冠疫情,陈哲明在艰难中求生存,硬是咬牙坚持下来,资金链紧张的时刻,他卖掉了在市里的四套房子,投入基地改造工程。好在他的基地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几年来省、市、县各部门开展的党建、团建、工会等活动不少都放在红色教育基地举行。自开业以来,基地已接待国内外游客(学员)29.6万多人次,先后开设830多个班次。2023年一季度接待总人数3.8万人次左右,开设320个班次,实现营收约330万,和去年同期比增长38%。
从桑植文旅局得到的一组数据,也振奋人心。疫情之前,2016年到2019年底,桑植红色旅游总收入由6.4亿元增长到11.92亿元,增长86.25%,旅游人数由57.73万人次增长到92.34万人次,增长59.95%。2020至2022年,三年疫情使旅游业受到沉重打击,目前正进入恢复性增长。
陈哲明告诉记者:“开发红色旅游,关键在于县里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案,不能各行其是,让经营者无所适从。”他坦言自己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被“螃蟹”夹得遍体鳞伤,能存活下来实属不易,好在桑植县越来越重视红色旅游开发,正在进行尝试和突破。2022年8月,湘鄂渝黔政协助推红色旅游发展联席会议的成功召开,意味着桑植将牵手湘鄂渝黔4省市、17市州、76县(市、区),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振臂高呼,也为同一个“红色旅游圈”打CALL。然而,如何从体制上、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消除制约和阻碍红色旅游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进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桑植红色旅游模式,正考验着为政者和经营者的智慧和胆识。(记者 彭华伟)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彭华伟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