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户外爱好者骑行武陵源乡村。(资料图)
航拍下的武陵龙尾巴村美景如画。(资料图)
武陵源区协合乡插旗峪茶园采茶忙。(资料图)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祥富 汤锦程 报道
近年来,武陵源区依托绝版资源、生态环境、金字招牌等旅游资源优势,以乡村旅游为引领,以绿色农业为基、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创新创意为径,以“点面结合、分片示范、以线串环”建设为纲,建立健全“一环线、两片区、三同步、四转变、五要素”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抓细抓实小农户与乡村旅游有机衔接,走上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产业收入超4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5400元、17150元,同比增长7%、10%。
聚焦“一条环线”。编制《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全力做好“农旅融合”这篇文章。以核心景区环线为重点,突出武陵源峰林峡谷特色民宿体验区建设,‘圈’状格局的环景区乡村旅游初步成型,涌现出龙尾巴“村集体+精品民宿+农户”、杨家坪“生态农业+少数民族村寨”、杨家界“特色民宿+休闲农业”、天子山“民俗风情小镇”等乡村旅游新模式。
建设“两个示范片”。在杨家界大道、武陵山大道两条农村最美公路线周边,建设“中湖-天子山”和“索溪峪-军地坪-协合-锣鼓塔”两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截至目前,建成9个省级美丽乡村、3个省级特色精品乡村,杨家坪村和泗南峪社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龙尾巴村入选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协合乡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全区33个村(社区),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省级以上美丽乡村占比45%以上。
统筹“三个同步”。按照“景区带动城镇、城镇联通乡村、乡村服务旅游”的思路,推进精品景区、特色城镇、美丽乡村“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同频共振。截至目前,全区创建“美丽屋场”40个,星级“美丽庭院”1000多户。
推进“四个转变”。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村资产资源整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向旅游业、农村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农民向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等“四个转变”。目前,全区共有6000余名农民从事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占农业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
保障“五个方面”。强化“组织、资金、人才、土地、服务”五个方面的要素保障。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区、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旅游工作组织保障体系。二是资金保障。以举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投⼊超过1亿元财政资金,大力开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民宿(农家乐)提升等工程建设。三是人才保障。支持乡村旅游服务技能比赛,提升从业者归属感和荣誉感。广招贤才,开辟专项条款用以奖补乡村旅游人才,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聘请7名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博士,为武陵源乡村旅游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四是用地保障。结合农村自建房整治和危房改造,积极鼓励投资商通过租赁或入股的方式,流转老百姓的土地山林和闲置房屋,发展特色民宿和田园综合体,带动房屋租赁和土地流转平台的发展,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又为农民提供民宿管理服务、土特产生产销售、田园风光营造等旅游服务工作。近几年,武陵源核心景区周边发展起来省级休闲农庄14家,乡村民宿、农家乐300多家,打造了五号山谷、回家的孩子、水木潇湘、梓山漫居等一批特色民宿品牌。五是服务保障。做精特色农产品,近年来,推出了土家腊肉、土家蜂蜜、张家界白羽乌鸡等这些在城市中寻找不到的地道美食,打造了武陵源鱼泉贡米、武陵源养生礼等一批特色伴手礼,保障了乡村旅游精品美食供给。做强社会化服务,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点,按照“市场运作,营运签单、政府买单,按绩取酬”的市场化原则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降低乡村旅游从业者和农民生产成本,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保障了耕地及时有效的耕耘。规范服务标准,出台《乡村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通用要求》标准,规范乡村旅游从业者标准服务,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软实力。做美生态环境,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四个全覆盖”,即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农村“厕所革命”全覆盖、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农村“美丽庭院”“美丽屋场”建设全覆盖。一步一景的生态旅游走廊初步成型,“春观花、夏嬉水、秋品果、冬赏雪”的乡村旅游四季歌已唱响,助力武陵源区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李祥富 汤锦程
编辑:舒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