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2022-11-11 08:52:08 字号: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宁奎 上官智慧 向韬 田锐

山路弯弯,暖阳普照。

11月10日,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的男女老少,都穿上了白族盛装。带着满心的期待,带着喜悦的心情,他们从每个角落汇集到村里的美丽屋场,聆听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家界市委书记刘革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村民正在聆听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家界市委书记刘革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合群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寨,白族村民占比达到97%。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980元,逐步提高到了去年的1.8万元,集体经济更是从“零收入”到突破百万元。2021年,合群村党支部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木椅一摆,呈扇形散开,宣讲开讲。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党的二十大代表、张家界市委书记刘革安现场宣讲二十大精神

“山是不是更青了?这是我们推开门就能看到的。”“乡村振兴怎么干?靠我们一起干!”“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从大会的主题和成果,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再到乡村振兴如何推进,刘革安的宣讲既接天线,又接地气。

现场,村民们听得明白,听得入神。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认真聆听的村民

交流环节,村民钟云初拿起话筒提问,“作为一名老党员,对于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想听听您的想法。”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村民钟云初拿起话筒提问

70多岁的他,已有40多年党龄。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小小村落的风云变迁。他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因为经济发展落后,自己经常食不果腹,但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村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全都过上了富足日子,“车头带得好,村子就能发展好。”

“村看村,户看户,老百姓看的是干部。”刘革安回答,乡亲们首先要睁大眼睛,把值得信赖的党员干部,推选到村党支部合适的岗位上来,“村支两委干部也不能仅仅当黄牛,要带头勤劳致富,村里事情商量着办,齐心协力让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越走越好。”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来自云南大理的张丕和提问

云南大理,是合群村白族人的祖源之地。今年6月,张丕和从大理来到合群,扎根在这里传承白族文化。她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怎样推进乡风文明?

“好的东西我们继续传承,落后于时代的内容,我们果断抛弃。”刘革安从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产品,进一步延伸到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回答,引得张丕和与村民们连连点头。

一方白族照壁,满腔发展热情。

“一场宣讲,让我更加坚定了产业兴村的发展方向。”钟小明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负责管理水稻和油菜两个产业项目,“在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我将继续深入思考拓展一批独具合群特色的绿色农业产业。”

“宣讲让全体村民对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更深了,团结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村党支部书记钟白玉说,二十大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方向、新的要求,“我们有信心、有决心,走出一条最适合合群的发展之路。”

宣讲结束时,夕阳渐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在余晖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璀璨。

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走进这座白族村寨,讲活了“地方话”

记者手记:

宣讲,是宣,更是讲。越到基层,讲的成分就应该更足。

一场在合群村的宣讲,立足乡土实际,既把党的方针政策聊透彻,又把乡村振兴等举措说明白,宣讲内容简单不复杂、朴素不华丽、有力不虚浮。这样的宣讲,方能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宣讲结束时,一位村民面对记者的采访,蹦出两个字——“有味”。

何为有味?就是让基层群众能够咀嚼得了,能够消化得了,能够化成动力。讲大道如“烹小鲜”,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用“聊家常”讲清楚“书面语”,只有符合口味,方能算佳肴,不然就算用料是海味山珍,那也味同嚼蜡。

一次生动的二十大宣讲,不仅仅讲清楚理论,还得有实在的举措,既探索“为什么”,也研究“怎么做”,让精神能够真正长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还要像党的二十大代表刘革安在此次宣讲中一样,多问几个“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满不满意”?

群众满意,群众受益,这才是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能够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来源:新湖南

作者:宁奎 上官智慧 向韬 田锐

编辑:陆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