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18日讯(通讯员 屈泽清 邓钧方)金秋十月,秋色无限。走进武陵源区索溪峪中心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里书香四溢。明亮教室内,书声琅琅,现代化教学设备俱全;校园操场上,孩子们奔跑追逐,脸上绽放出快乐笑容……
近年来,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跻身全省领先行列。人们不禁要问,武陵源区城乡教育优质发展的密码是什么?
武陵源区教育人给出的答案是:写好三篇“文章” 驱动城乡教育“优质”发展。
建设篇:校园高颜值 城乡孩子同待遇
伴着琅琅的读书声,笔者走进武陵源区天子山小学——该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
“小青瓦,坡屋面,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的土家族传统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校园内樟树滴翠,绿树成荫,长廊如画,充满了人文气息,渗透着文化底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嬉戏,笑脸如花……学校虽小,却显得十分精致。
自2012年至今,天子山小学在校园提质改造靓化的过程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
一叶知秋。在武陵源,天子山小学的蜕变并非特例。统计显示,过去十年来,武陵源区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确保每一个乡(街道)均有一所合格公办幼儿园;对乡村薄弱学校进行提质改造,“两类学校”规划建设项目全部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达100%。
在武陵源区,乡村学校最有价值的改变,还是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不逊色于城里孩子的条件。
与校舍建设高标准相呼应的是,城乡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做到两个“一个样”:一是建设速度一个样,无论是中心学校、村小还是教学点都同步进行、一次性完成;二是建设标准一个样,除了电子白板和65寸的数据接收终端,全区中心学校以上的学校均配备有录播和直播教室。武陵源区教育步入“e”时代,领跑张家界市。
同时,武陵源区还构建“强校+弱校”教学联盟,落实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抓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确保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一个都不落下,每个都有发展”。
此外,武陵源区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控制择校行为,按照“均衡编班、均衡配备教师”的方法有效遏制“择班”行为。坚持小一按45人、初一按50人标准班额编班,严格控制起始年级班额。严格学籍管理,禁止随意转学插班,防止人为造成大班额。通过综合施策,大班额化解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2019年,消除义务教育超大班额50个,大班额66个;2018年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部消除;2019年成功化解大班额16个,全区大班额比例由2016年62.22%降至11.18%。2020年秋季,全区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化解,率先在全市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大班额化解任务。
“教育的发展要与一流景区相媲美,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辖区内学校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做到了小而精,让教育本身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象。”武陵源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局长李少军道出了学校高标准建设的初衷。
特色篇:文化个性化 “一校一品”提内涵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学校地处森林公园内,与著名景点黄石寨相望,近看是学校,远看像一幅山水画。
学校把“绿色环保”作为校园文化主题,走进学校,只见走廊上、教室内、食堂里,到处都是学生的“绿色”作品,每个教室旁边还都有一个植物区,植物区的植物都是学生们从家里带的。另外,每个班还认领了学校的一颗树和一块草地并负责养护。
学校教务主任柴林霞说,学校让学生自主管理植物,认领树木、草地只是学校坚持开展的生态教育主题活动中的一部分。“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办绿色手抄报、成立‘环保小卫士’监督队、开展垃圾分类与处理等环保活动,让生态和环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武陵源区的每所农村学校都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区教育局副局长孙泽远介绍,乡村学校大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独特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校内涵、丰富学校底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学校要有竞争力,必须要挖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武陵源区借助学校建设、课程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与继承、主题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开展五大平台,以土家族文化为总基调,推动“一校一品”建设,让每一所乡村学校开出“文化”之花。
天子山小学以课堂为载体,以“穿民服、唱民歌、跳民舞、学民乐、习民俗”为主线,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学习打围鼓、吹唢呐、纳袜底、做刺绣、剪窗花,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如今走进该校,校园里书声琅琅、鼓点铿锵、乐声悠扬,学生们在耳濡目染间汲取民族文化的滋养。
同时,武陵源区注重切实抓好美育、德育、劳动教育、艺体生活教育和研学实践,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事故。2022年,武陵源区被评为首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县”。
此外,武陵源区认真落实双减工作。在“减”上动真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全区学科类培训机构从13家减少为3家,营改非、监管账户等工作100%完成。在“增”上下功夫,增课堂教学质量、增课后服务内容、增教师用心用情,从源头上减少家长教育“焦虑症”。武陵源区双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被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介。
关爱篇:政策一线倾 留住教师保质量
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不仅需要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人文关怀。
武陵源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补充上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定向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和教师公开招聘计划。
同时,为了保证教师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武陵源区一直全力保障教师待遇。
千方百计做到“两个只增不减”和“四个率先”,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同比增长23.96%,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逐年上涨;率先按每人每年1000元标准预算教师办公经费,率先按每月300—500元标准预算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率先将农村教师的课后服务补助、教师年终绩效奖和综治奖纳入财政预算。
按“四个一”标准改善教师办公条件,保证每个办公室一台空调,每个教师享有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一台办公电脑,为每个农村教师配备一套周转房,并配齐了电器和家具。
2021年,教师年均工资比公务员高出4385元,同时,乡村教师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已累计教育基金1700万元,每年用于教师救助、慰问及奖励资金达100万元。
武陵源区还大胆任用年轻教师,只要工作出色就委以重任,让他们有奔头。今年41岁的赵顺岗是武陵源二中的校长,而“走马上任”之前他只是学校的教务干事。工作踏实、年轻有为的他于2015年8月通过“公选”直接成了学校的校长。近10年,武陵源教育系统提拔任用学校中层及以上的领导干部中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达80%以上。
待遇有保障,工作有劲头,晋升有渠道,教师在武陵源区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扎根农村,武陵源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城乡整体上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于过去,武陵源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关于现在,武陵源教育人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成绩:在2007年、2011年、2016年连续三轮省级“两项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单位,被认定为“教育强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县”。2020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区县;2021年,武陵源区“双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被省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介;2022年,武陵源区被评为首批“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县”。
关于未来,他们更是信心满满: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朝教育优质均衡迈步前行,努力书写武陵源教育发展新篇章。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屈泽清 邓钧方
编辑:舒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