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海玉 图/碧宵
桑植在哪里?
生我养我的地方!
将他放在广袤大地,试着自问——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桑植在哪里?三湘四水画洞庭,桑植在哪里?奇峰三千会武陵,桑植在哪里?神秘醉美大湘西,桑植在哪里?
桑植,3474平方公里,是历经远古山崩地裂、海枯石烂和后世刀耕火种、战火焚过的荒蛮边陲。旧石器没有凿开的武陵山,在北纬29.17-29.84,东经109.41-110.46之间,向北、中延伸四十多条山脉一万多个山头,以斗篷山1898米到柳杨溪154米的海拔跌起,和茫茫八大公山原始森林孕育的澧水四百多条河流瀑布,岁月洗礼,润泽天成23个乡镇299个村庄,聚居着土家、白、苗等28个民族48万同胞。巍巍绵延的山,神奇灵秀的水,勤劳勇敢的人,从西向东,往古至今,向着大海,向着太阳,高低奔流、繁衍生息。追溯上古、夏、商、西周、春秋、西汉至宋,朝代更迭属夷、荆、楚地和郡、县,宋仁宗年间推行土司制度司治“桑植坪”境内遍植桑树而得名,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后设“桑植县”沿袭至今。
十万年前,溇澧水岸就活动着原始人类足迹,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来到这里,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屈子的诗人行吟至此,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桑植就有“澧兰水岸”“天空之镜”之喻。原始森林浩如烟海,层岚叠嶂,幽谷深澈,溪瀑如银,亮叶水青冈在接近天的山巅,枝干遒劲生长,直擎云霄,像极“千手观音”,仿佛拥抱,呐喊,礼佛,祈祷:天地归我,向天再借亿万年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洁白的珙桐花像鸽子(又名鸽子花),一树树翩翩飞花,却飞不出花树林海。大鲵在溪潭浅底游弋,三亿五千万年前的身影发出婴孩啼声,故唤“娃娃鱼”。中生代某天,背部带“帆”的草食性恐龙芙蓉龙因干旱大量死亡被洪水拂至水塘掩埋,终未游过“沧海”便沉寂“桑田”,大地岩层给他们刻下“世界恐龙之父”!“世界奇穴之冠”“亚洲第一洞”因九个天窗得名“九天洞”,人们深入潜出似游天宫,洞中云雾缭绕恍若神仙居住。溇水高峡平湖蜿蜒壮阔,以最大的支流加持了澧水的马力,环抱南方最大天然草场“南滩”像一块碧绿翡翠,嵌镶在湘鄂边陲,芳草茵茵,碧水连天,村寨星罗,炊烟悠扬,好个“百里画廊,塞上江南”。八百年“千帆林立老码头、商贾云集古集市、梢公荡魂逍遥窟、明清社会万花筒”的苦竹古寨,告别昔日繁华,斜倚苦竹河畔,舀一瓢河水泡一壶老白茶,青石板溜溜的足印,楼子里闲闲的氟氲,花灯小调咿呀呀啧喂飘过渡口,河对岸过来的人已上了吊脚楼……
桑植,山高水长,林深路远,一切飞花走兽,自然遗存,从远古流长在这里,活了化石,动植物拟人,世界濒临消失的物种在这里生长舍不得离去,万物有灵,源本多情,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八十年代,当“朱家台文化”融合土著和商文化的痕迹深埋在澧水西岸战国墓群里的刀斧勾鼎、陶器碎片染绿红土铁锈,桑植在华夏文明长河中就像一只来自远古的“漂流瓶”,提示着历史悠久承载和神秘由来。七百年前,一支南归白族军队路过马合口打马歇息,见这里山清水秀,童叟欢颜,想到伤兵疗养,归途漫漫,便驻寨停留。数月过去,部队伤愈,军民融洽,大家已不舍大山深处这世外桃源,便解甲归田,以客家身份从此扎根,与土家儿女七百年水乳交融,成其今天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地。如今,白族文化和桑植民歌成为独特的民俗文化代表,当“国家非遗”桑植民歌、白族仗鼓舞和土家族跳丧舞唱跳起,仿佛看到白族儿女对云南故乡的思念和对新家园安居乐业生活美好如愿,看到土家人对天地万物的敬畏良善和对生命的虔诚包容。桑植民歌几万首,堪比澧水石头鱼虾多,《马桑树儿搭灯台》被湘西人宋祖英唱到维也纳,《澧水船工号子》《郎在高山打一望》《四季花儿开》等曲目频上各大媒体和舞台,民歌曲调深得专家喜爱多有改编传唱。白族三月街、土家族过赶年、苗族赶秋活动,连接一年四季,十里八乡。民间曲艺九子鞭、傩戏、花灯,无论长幼拿起鞭儿、扇子闭上眼睛就能来一段。桑植文化民俗丰富多彩,山能成歌,水能成歌,米能成歌,炊能成歌,婚丧嫁娶能成歌,站起困倒都能成歌……“中国民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绝不是虚名。
你若到来,徜徉这里,白族姑娘身着“风花雪月”服饰,手捧热情迎宾三道茶,土家女子至诚至深的哭嫁歌和热闹喜庆的花灯舞,原汁原味的薅草锣鼓和民歌小调,和着澧源水韵,土家篝火,恰一口客家米酒,尝一筷土家菜肴,这浪漫风情,确实一个“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回得去故乡”的地方。
1896年,澧水养大的传奇男儿,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帅贺龙在洪家关出生。十二岁勇斗恶霸,十三岁当骡子客往来于湘鄂川黔云贵边境,十六岁英勇侠义名声在川东骡马客中流传,十九岁率起二十多名乡邻“刀劈盐局”。一个人拉起一支队伍,带出一个军,带起一个县。用女儿贺捷生在《父亲的桑植》中说的,父亲血管里流着的悍勇之血,戎马一生,绝非无缘无故,如果要寻找他血液中的基因,既有桑植28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强悍对他的熏染,也有桑植高天厚土对他的滋养,他把桑植人的侠肝义胆带到外面的世界,革命的星星之火,有一把是桑植人贺龙在故乡桑植点燃……大革命时期,桑植十万人有五万人参加革命,贺锦斋、王炳南、贺桂如等一批有着一样革命理想的虎猛将士和两万多桑植儿女跟随贺龙征战沙场,南昌起义第一枪,三千桑植勇士血洒南昌城头!桑植起义像春天一声惊雷,国内二次革命战争炮火席卷湘鄂川黔,桑植建立苏区和革命根据地,贺氏姐妹贺英、贺戊妹、贺满姑亲族两千零五十人先后为革命牺牲。红二方面军长征从刘家坪出发,四千桑植子弟最后回到家乡不足五十人,留下桑植“三千寡妇”的人间悲歌……
这片土地天赋异禀,为桑植人血脉里注入永恒的红色基因,山山水水浸透英雄的足迹和鲜血,用生命书写了一部红色史诗!如今,我们在老人口述中缅怀我们的英雄,在境内近百处革命遗址追思我们的亲人;在“两把菜刀闹革命”“刘氏兜头”“贺氏满门忠烈”故事里感受民族的刚烈;在《洪湖赤卫队》(韩英原型贺英)影视剧里看到革命的腥风浪潮;在上百余首红色桑植民歌如《门口挂盏灯》《贺龙将军到》《当兵就要当红军》《恋郎就恋胡子郎》的传唱里致敬一代人的青春;在《马桑树儿搭灯台》凄美婉转里感动词曲作者“马上将军、马下诗人”贺锦斋文武双全,英年早逝和妻子戴桂香至死不渝的爱情;在最小红军贺龙外甥贺满姑之子向轩三岁随母入狱、四岁亲历贺英妈妈战斗临死嘱咐“去找红军,找大舅”而追寻红军、九岁参加长征的传奇经历里热泪盈眶;在无数红色革命家庭内心的伤痛里感慨、感恩一个民族的牺牲和悲情……
明代,桑植数千儿郎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战死后借由湘西“赶尸”蛊术回到家乡。桑植一批又一批青壮年跟随贺龙去革命,回来人寥寥无几,他们的英魂在亲人的梦里一遍一遍扣响家门,在马桑树黄了又绿的季节里魂归故里。长征一别,元帅平生也再没有回到家乡,玉泉河畔参天的皂荚树见证了他一次又一次远征,见证了桑植儿女告别家乡,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后,山河同悲,青史留名。桑植人铁骨忠魂,成就百年伟业!
贺龙,是创造中国革命奇迹和伟大历程的先辈,也是桑植革命历史浓重色彩的泼墨人和领路人,百年党史写就新中国辉煌,桑植也在历史进程中前行。经历建国之初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到张家界旅游立市,桑植人再次迸发骨子里吃苦耐劳、不服输、敢想敢干的精神成为张家界旅游开拓者和第一代生力军。十八大后,桑植人民审时度势,精准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彩色民俗和“西线”开发机遇,积极融入“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游格局。桑植人民偏处一隅,心怀天下,始终以开放胸襟,后发奋起的姿态迎接历史的每一次挑战。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一面经受住疫情封城静默和一次次艰险,一面抓旅游发展、乡村扶贫(振兴)、工业强基倍增、文明城市创建、民生福祉改善,处困思变,处变不惊,新时代长征路,桑植人民坚定的跟着党和国家向前走!随着党的二十大召开,桑植人民为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正展现出新的姿态,描绘着新的蓝图。
要问桑植在哪里?
山之巅,水之源是自然注释,回望历史,桑植就在元帅振臂一挥拿起菜刀一行奔向芭茅溪的夜色里;在八年湘鄂川黔根据地热火朝天的战斗里;在出征跨马一声“驾”马蹄敲击青石板的声响绝尘里;在二方面军长征集结出发满天红云火把里……合上历史的扉页,抛开抽象的写意,若要确立一个方位,桑植在澧水文明的上游,在民族文化根系的某个章节,哪怕澧水纤夫的号子随日落消声,历史滚滚车轮让昔日老渡船的帆影渐行渐远,桑植永远在桑植人的集体守望里!
再问桑植在哪里?
想到曾有人问湘西在哪里?在宋祖英的歌里,在黄永玉的画里,在沈丛文的书里……桑植亦是!且还在桑植民歌、民俗的海洋里;在澧水为笔、湘西北大地为宣、四季为墨、旭日为灯、大自然绘就的画卷里;在世代桑植儿女保家卫国、大道为公,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不歇诗篇里!全国65次列车、30趟航班开往张家界,就像本土歌手唱的,“拐个弯弯儿”就到桑植。桑植是养身、心、神之地,全国最佳红色旅游目的地、湖南省最佳避暑胜地,生态、民俗、党性教育、研学都指向桑植。全县有10万外出农民、学子、创业者,“引老乡、回家乡、建家乡”召唤有志青年人才回桑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家乡那根“思线”永不断联。桑植在远方客人的行囊、票根里,在投资兴业的福地、旅游目的地!在远行游子路的终点和精神皈依的家园!在每一个亲历者、建设者的眼里、手中、肩上!
又问桑植在哪里?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桑植在雄鸡臂弯里,在祖国的怀抱里,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在“守护好一江碧水”和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殷殷嘱托里!三湘四水画洞庭,楚辞咏澧,湖湘有澧,桑植在澧源文明始地,在首立潮头,已吹响“百代风华今胜昔,椽笔绘出新桑植”的号角里!奇峰三千会武陵,张家界“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绝美版图中,桑植在最高远处,斗篷山是最高的峰!映山红花遍野,桑植是最红的那一片!神秘醉美大湘西,桑植在最北角,饮一样醇的茶,喝一样烈的酒,大湘西醉美,张家界醉美,桑植醉美。
桑植在哪里?作为桑植人,要用一生去回答!
来源:新湖南
作者:皮海玉
编辑:胡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