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邹晶 慈利报道
平坦宽阔的乡间小径,美丽清洁的农家庭院,绿色富民的生态产业,历史久远的村史文化……初秋时节,行走在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处处见景、处处怡人,一幅农村靓、文化美、产业兴、乡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铺开。近年来,慈利县通津铺镇长峪铺村坚持党的建设为统领,抓实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擦亮党建“融”品牌,打造县级党建示范点,引领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党建“融”产业,集体经济“强”起来
长峪铺村坚持“党建强村、产业富村”发展思路,打造“党建+农业”“党建+旅游”“党建+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将传统种养殖业、休闲农业、历史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产业,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
“发展传统农业产业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大寨精神’的延续和传承,现在每年都会有非洲国家的农业专家来我村学习旱粮种植经验......”。长峪铺村大力发展旱杂粮产业,采取黄豆带状复合种植,建立旱杂粮基地300亩,目前收益20万元。同时引进成立长峪铺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公司+农户”定单农业模式,由农户种植水果、玉米、黄豆、西瓜、南瓜、红薯等作物,公司保底价收购。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养殖业,全年出栏生猪8000头以上。
长峪铺梯田油菜花海
有花、有果、有景、有乐。长峪铺村依托“南方大寨”文化品牌,打造垭门关至“南方大寨”徒步旅游精品线路,同步建设千亩梯田、干溪沟拱洞、龙虎天坑、牛耳洞等旅游景点;发展农业生态游,打造特色休闲农庄、创意农业,开发梯田油菜花观赏园、花家凸冬桃采摘、玉米采摘基地等田园综合体项目。不断发展格桑、紫薇、油菜、红薯等林下经济,实现了长峪铺村从小山村到彩色村、植物园和采摘园的华丽蜕变。让“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党建“融”治理,民心民力“聚”上来
“再也不争了,是我搞错了。”最近,长峪铺村因地界发生争执的两户村民在村党组织的调解下握手言和。近年来,长峪铺村突出“党建+治理”,充分发挥党(总)支部的主心骨作用、村委会的自治作用、党员的示范作用、新乡贤的参与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修订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实行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有机结合。
“每位党员都是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长峪铺村推行“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结合本村实际设立了村情民意收集岗、社会治安维护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等11个岗位。深入推进“五个到户”“民情恳谈”活动,建立“每月工作日”制度,每月一日集中服务、解决问题,累计服务群众1000余人次,帮助解决问题300余个,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现在好多事在村里就能办,不用跑去镇上了。”长峪铺村有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现已全部完成服务窗口挂牌及村(社区)服务中心标牌规范工作,并按照“一条龙”“一站式”办理模式,建立健全咨询导办、申报辅导、在线预审、进度查询、结果反馈等服务管理制度,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党建“融”文化,美丽村庄“秀”出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黄炳秀同志的带领下,长峪铺人民凿石改造梯田、兴修水库、铺修水渠,战天斗地,用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胜贫穷,改变生活,赢得了“南方大寨”的美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寨精神是长峪铺村的精神内核。
厚植村史文化底蕴,擦亮美丽乡村底色。长峪铺抓好队伍、建强组织,通过“红色引擎”驱动,围绕村史文化,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勾勒美丽乡村图景。
长峪铺村史馆
“这是我们的大食堂,这是我们的村史馆......”2021年6月,慈利县第一个村史馆长峪铺村史馆建成,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从开馆到2021年12月底,共接待参观学习人员3万人次。村党支部以村史馆为基点,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治理,建设2000多平米的文化体育广场、文化墙、公交驿站、乡村大舞台,投资建成的“长峪铺大食堂”,重修老式招待所,重塑历史面貌,2021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8万元。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过得日子不比城里人差。”长峪铺村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组织党员、群众常态化清理公路、塘库和农家院落垃圾,实行垃圾统一收集运送和处理,开展“美丽庭院”“卫生之家”活动,让村落有文化、沿路有景观、庭院有特色。长峪铺村先后被省环境保护厅授予“省级生态村”称号,省林业厅授予“秀美村庄”称号,省农业厅授予“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单位。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邹晶
编辑:舒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