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成瘾问题一直被全社会关切,我国对这一问题也高度重视。
两年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就曾印发相关通知,规定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为什么要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时间?假如孩子沉迷网游,家长、学校应该如何做?国外青少年有“网瘾”现象吗?
生理特点致青少年被网游“蛊惑”
根据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使用互联网的未成年人当中,有62.5%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的比例为56.4%,网络游戏已经占据很多未成年人的课余时间。相比成年人,为什么未成年人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
专家表示,生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简单的来说,人的大脑是三位一体的,本能的部分控制行动,例如吃喝拉撒睡;高一级的部分控制情感情绪;最高等级的大脑皮层部分是人类特有的,控制理智以及罗辑思维,也就是大脑的额叶部分。
但研究表明,额叶发育到25岁才会完全成熟。“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更多的是用感情来思考问题,什么高兴就接触什么,与成年人用理智看问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也就不难理解青少年为何容易被游戏‘蛊惑’了。”
青少年在游戏过程中既可以释放学业上的压力寄托感情,又可以交友交际。更重要的是,这类游戏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找到成就感和主宰感。
此外,错误的引导方式和填鸭式的教育,也成为了部分网络游戏在青少年中风靡的重要原因。
社交功能也让青少年欲罢不能
游戏的社交功能也让游戏玩家沉迷其中。网络可以帮助人们交流,可以把相隔万里的人联系到一起。
大多数专家认为,在线游戏让玩家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玩家邀请好友一起“开黑”,这样的协同作战模式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它不仅是玩家的社交平台,有时还兼具社交话题的功能。
当别的孩子都在谈论这款游戏的时候,不能参与其中,会让孩子产生被孤立的感受,因此出于社交本能,他们也会去尝试接触同样的游戏。
心理辅导应注意舒缓情绪、循序渐进
如果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引导?
专家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建议从青少年身心特点特别是心理特性出发,逐步培养孩子正常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回归生活,从游戏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的快乐情绪,如果游戏让他快乐,我们就要发掘一些比游戏还要让他快乐的事情。”
在家庭教育方面,专家则强调更多的还是“循序渐进”,认为治疗网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方面家长要做好表率作用,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与感受;另一方面发现孩子有沉迷游戏的现象时,也不要过于心急,可以和孩子达成一些约定,逐步减少他们的游戏时间,而不是采取诸如摔手机、拔网线等简单粗暴的方法。
青少年“网瘾”是全球普遍现象 多国出台防沉迷措施
国外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美国一家机构——常识媒体,调查发现,大约有50%的孩子承认他们沉迷于手机等移动设备,有59%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已经被移动设备“绑架”了。
在英国一个儿童慈善机构的调查中,大约有1/4的家长认为,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比督促孩子做作业或是安排健康的膳食更让他们“头疼”。
根据英国《卫报》的报道,甚至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于游戏,请求医生为孩子开安眠类药物。
现在很多人都挺依赖手机的,但究竟怎样才算有“网瘾”?又应该怎么解决?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科普中国
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