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县委县政府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带领全县人民真抓实干,取得良好工作成绩,其中教育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全省信访“三无”创建、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利河湖长制五项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到省人民政府表扬激励。从今天开始,县融媒体中心慈利新闻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报道《“实”字当头 一“干”到底》,全面展示这5项工作“真抓实干”的工作成效和宝贵经验。今天推送第二期《慈利:纵深推进医改,为群众健康幸福“加码”》。
“随着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群众看病得到了很多方便和实惠。作为最基层医务人员的我来说,群众半夜给我打来求助电话是常事,我都会及时赶到他们家里且没有任何怨言。”4月25日,当记者一行来到慈利县二坊坪镇大清村卫生室,向村医了解群众就医情况时,村医谢迪华对当前全县医改为群众带来的实惠赞不绝口。
慈利县长期以来受财政保障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的影响,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待遇低,难以“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不能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要。2019年,慈利县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上下联动”的路径,不断探索建立新机制,在全市率先推进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改革并取得实效。
构筑医疗集团服务新格局
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组建以县人医医院、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疗集团。两家医疗集团分别选择江垭镇和通津铺镇率先进行“六统一”管理试点,并向管理辖区辐射。同时,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逐年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2021年对基础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累计投入1.58亿元,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基本工资给予50%的保障,为全县在岗的乡村医生购买了养老保险,使乡村医生有了基础的社会保障。
建立卫生医疗运行新机制
医疗集团牵头医院主动作为,创新运行机制,医疗服务成效越来越明显,分级诊疗效果越来越好,县乡有效融合。
一是建立“科室+分院”结对帮带机制。结合分院实际,采取“科室+分院”结对模式,实行“差异化”发展,选派精英骨干担任分院执行院长,选派专家长期派驻到各分院坐诊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对分院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全面提升分院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集团大量派员支援分院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医疗救治保障工作。
二是建立高效转(会)诊机制。以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为突破口,制定了集团分院50种病种诊治目录,明确了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严格落实基层首诊制度。建立了胸痛诊断群、乡镇医师群等多个集团微信工作群,确保基层首诊医生与专科医生(专家)直接对接进行会诊。同时,开通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优先安排检查、入院,提高了双向转诊工作效率,有力保证急危重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三是建立专家义诊机制。两家医疗集团组织高年资专家团队,分期分批长期到分院坐诊、义诊,从“让患者跑”变成“让专家跑”。
四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集团内上下联动,充分共享医疗资源,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同时拓展了集团分级用药目录,(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全县同目录、同价格),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短缺药品采购困难、不及时等问题。
探索编制管理和医保支付新方式
创新编制管理,核定备案编制520名。通过备案制管理,缓解了医院编制不足的矛盾,扩大了医院用人自主权,各项待遇得到保障,增强了医务人员归属感,让辞职率下降、人员趋于稳定。近几年来,全县积极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算控制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目前,按病种付费病种达187种;重性精神病实行了按床日付费;所有慢性特殊病种门诊实行按人头付费。
通过医改不断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把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情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安全、有效、价廉、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2019-2021年,慈利县已连续三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县”。
来源:慈利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健 陈谷先
编辑:胡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