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慈利站记者 唐小花 戴晓山报道
张家界老山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军曾是一名“北漂”姑娘,在繁华都市打拼,后来选择回乡种茶,潜心耕耘土地,培育耕读文化,在故乡的山水间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周红军从吉首大学营销专业毕业后,选择北上闯荡。“当时那会儿还年轻嘛,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好,想出去走走。提着皮箱,坐着火车就去了北京。”
人如其名,周红军初生牛犊不怕虎,性格坚韧,独立自强,短短几年,就拿到年薪200多万。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每年要回家探亲,回来给老父亲带了橄榄油,他说这个油不好,茶油很好,那我说茶油很好,为什么我作为慈利人,或者作为湖南人不是很清楚呢”。在父亲的启发下,周红军带着疑问,查阅大量资料,发现了油茶的价值。2013年,她回到家乡慈利,着手“开发”油茶。
“回来看到家乡有非常营养、健康、原生态的农产品,但还处于卖原材料的阶段,我就想通过自己的能力,把品牌及文化的部分,赋予到这些农产品中,让它卖出更大的价值,我们农民也能提高收入。”周红军说道。
带着这种“初心”和“情怀”,周红军创办了张家界老山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写字楼到荒山地,从高薪白领到田间茶农,她开启了不一样的生活。
然而,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周红军从小随父亲在部队长大,对农村并不熟悉,急于求成的她,遇到了不少问题。
“我那会开玩笑说,我说在北京闯20年没掉过眼泪,然后回来后,把地征过来,站在那个地上一看,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当时很多人跟我讲,你不就种树吗,你挖个坑种树就行了.......”周红军说。
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基地建在了零溪镇岩溪村,油茶每亩投资近万元,八年后才能获利,周期长、成本高。周红军的付出也得到了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支持。
“当时蔬菜办、农业局、林业局真的是手把手教的,确实给了很大的倾斜,基本上属于一站式服务。”张家界老山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军说。
种下茶树苗后,周红军经常在茶园跑步,“陪”着树苗长大。一路来,她把心血都投进了这一方山水。“我还是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成本,全部用挖土机开成一层一层这样子,像梯田似的。”
仅仅种树卖茶油,并不是周红军的初衷。一直以来,她热爱琴棋书画,想造一个“学院+农业基地”的文化空间,于是,她买下茶园边的老房子,重新翻修。
“我希望我是那个‘摆渡人’,把文化跟商业加个桥梁,完全融汇在一起,让商人更有文化,让文化更有现金值和价值。”周红军说。
走进周红军的耕读书院,古朴、雅致,韵味十足,这里主要以讲学、藏书、研学、阅读、体验、培训为主。捧上一本书、泡上一杯茶,放眼望去,整片茶园开满花,清香四溢,这就是她理想中的“栖息地”。
“因为从我个人而言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享受的是老山翁般的生活方式,吃得最好,放得最开,心最轻松。”
一步一个脚印,从茫然到笃定,从探索到初具规模,周红军的公司一步步壮大,不仅生产优质茶油、杜仲、葛根、粉丝,还研发涉及日用品、粮油、点心、酱菜、化妆品、保健品等50多种。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2022年伊始,周红军开了一家旗舰店,取名“洞见社”,她想为更多回乡创业者搭建平台,在“小点心大文化”上下功夫,研发更多产品。
“很多人说做农业的人一定是做情怀的人。在这八年的过程中,别人经常问我,你会不会后悔做农业,我说不后悔。”周红军说道。
来源: 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唐小花 戴晓山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