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化(左) 在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织锦基地上班。(资料图)
区人社局举办的育婴师技能免费培训班。(资料图)
黄河村新修的组级公路四通八达。(资料图)
村民在葛根基地劳作。(资料图)
红网时刻张家界11月1日讯(通讯员 黎飞跃 汤勇辉 欧阳芳 屈泽清)
三千奇峰拔地起,八百溪水蜿蜒流。
绿水青山下的武陵源,一度穷得让人揪心。数据显示,2013年,武陵源区农村人口4.83万人,贫困人口6600人。
2014年,脱贫攻坚战在武陵源的青山绿水间拉开了序幕。
2017年2月,武陵源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区脱贫摘帽,并在全省三类县市区中综合评价为“好”。四年多时间,摘掉贫困帽子的武陵源又创佳绩:截至目前,全区1573户、5119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为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9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5621元。在2020年8月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精准扶贫后生产生活“明显改善”的贫困户达100%。
近些年来,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围绕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服务大局,主动发力,突出精准,抓就业、搞培训、聚人才,兜底线,以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遇水架桥,移山开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人社智慧和力量。
“四个一”工作法,把扶贫责任落到实处
好的思路对于工作的开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推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尤其如此。
武陵源区人社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思想,强化担当作为,创新思路方法,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质量水平,自觉把脱贫攻坚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强化充实本单位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坚持做到“四个一”:即每月召开1次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每月1次深入帮扶村、联系户开展帮扶活动;每季度1次深入联系村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每季度1次与本单位派出的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开展谈心谈话。
“我们通过‘四个一’工作方法在人社系统形成了脱贫攻坚责任全覆盖的良好局面,大幅度提升了人社系统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的实战本领。”现任武陵源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人社局局长黎飞跃说,人社系统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履行职责中找准定位,在精准施策上频出实招,坚持就业扶贫、技能扶贫、驻村扶贫并举,以人社力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惠民生、稳就业,人社扶贫稳步推进
2019年12月26日,黔张常高铁开通运行,世界各地到张家界又快了不少。在新开通的张家界西高铁站内,挂着两幅世界最长的单体拼接土家织锦:《绝版张家界》《武陵绝版画》,过往游客都忍不住驻足观看,惊叹土家织锦手艺之精湛,气势之宏伟。
曹文化是参与这两幅土家织锦的织工之一,她和其他100多位织工一起,耗时两个多月,一针一线完成了这两幅作品。曹文化来自武陵源区索溪峪街道办事处文风村,爸妈去世的早,她跟奶奶住在一起。因为家里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 年 8 月,她在驻村扶贫干部介绍下,来到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开始学习土家织锦。学习结束后,便留在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有限公司上班。“我现在每个月工资有3000块左右,都交给奶奶保管了,奶奶说要存起来。”曹文化介绍,她不仅学会了土家织锦的手艺,一年多时间,还在奶奶那存了3万多块钱,想着自己现在能给家里做贡献了,她觉得很骄傲。
曹文化的蜕变是武陵源区人社系统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一个缩影,是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坚定服务为民的第一理念,秉承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最为生动的诠释。
武陵源区人社系统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培训对象精准摸排,因地制宜,注重扶智与扶贫相结合,强化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2016年至2020年期间,共培训贫困劳动力516人,其中包含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104人。
5年来,武陵源区人社系统依托定点培训机构职能,提升就业培训质量及后续服务工作,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改善就业创业基础条件,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一是注重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劳动者学到一门实用技能后,利用自身已有的土地,林地等资源,依靠实用技术脱贫致富;二是对外出务工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城镇企业单位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培训。2017年4月、2018年6月,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在张家界市航空学院先后组织举办了三期精准扶贫维修电工技能培训班,共有204人参加,95%学员都通过考试考核,并获得了国家初级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让这些农村贫困劳动者在今后就业过程中,多了一项技能和一份成功。三是举办特色扶贫技能培训班,2016年,2017年,武陵源区人社系统联合区扶贫办、军地坪街道索溪峪片区和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公司在武陵源区人力资源市场先后举办了4期扶贫技能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125名,培训内容以土家织锦为主,参训的学员不仅能够免费培训,培训期间还能获得每月1500元的补贴,技能学成后,可以直接安排在武陵源区土家织锦生产基地工作,以此保障贫困对象实现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就业脱贫。
同时,武陵源区人社系统着力开拓全区1803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四个渠道”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区贫困劳动力就业率为百分之98.6%;大力开展有组织劳务对接,建立省内外劳务协作关系,通过省外劳务协作、省内结对帮扶等机制,2016年至2020年期间,组织22次劳务对接活动,促进288名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建成了5家标准就业扶贫基地,实施“以培代工”补贴机制,对外出务工难、就业能力弱的84名贫困劳动力吸纳到“家门口”就近就业。就业期间,共拨付稳岗补贴10.5万元。
“邓扬绒,女,贫困劳动力,2018年申请了创业贷款10万元办了一家客栈。”武陵源区人社局城镇社区股长杜斌介绍,邓扬绒经营的客栈在2019年利润达到了8万余元。这也是武陵源区人社系统通过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务工交通补贴、创业担保贴息贷款等政策措施,支持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中的又一个生动的例子。
2016年至2020年期间,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万元,支持12名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直接带动就业56人。对181名稳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创业就业补贴54300元,对全区外出务工286名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贴19.56万元。
此外,武陵源区人社系统还实施就业精准“3+1”帮扶工程,对年龄偏大,无技能的就业困难人员,由政府开发“三员”岗位进行安置就业,达到增收脱贫目标。2016年至2020年年期间,开发扶贫岗位300余个,安置312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兜底就业。其中:从贫困人口中转移100名劳动力成为生态护林员,从贫困人口中转移100名劳动力为乡村公路养护员,从贫困人口中转移100名劳动力成为乡村卫生保洁员,从贫困户大学生中招录10名成为社区工作者,确保了全区“十三五”贫困村公益性扶贫专岗不少于300人的目标。
精准选派,全力帮扶,助力脱贫攻坚落地见效
2014年以来,武陵源区人社系统充分发挥驻村干部的引领作用,推荐12名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工作队员,积极为帮扶村出谋划策,推动工作落实,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重点落实干部一对一帮扶。2018年以来,武陵源区人社系统79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同武陵源区纪委监委一道,共同结对帮扶天子山街道黄河村的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干部职工兵团作战,用心用情用爱,不断为大山深处的贫困村送去希望和温暖。
3年来,区人社系统拨付资金89.4万元,用于支持黄河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帮扶资金。
作为偏远山村的黄河村,基础设施一直是村民的“心头痛”。与此同时,这里山高、地广、坡陡的地理特点,是基建的“拦路虎”。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再难也要健全起来。
于是,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狗猫塔、拱桥组、黄柏溪组三座平板桥建成,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打造了黄河村特色政务中心,为服务群众创造了便利性条件;修建农田水渠2公里,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对原向家台村部道路进行提质改造,着力对黄柏溪组组级公路进行硬化,对白竹界地质滑坡及醒家峪公路滑坡进行整治,修建垃圾集中收集点两个,发放分类的垃圾桶80余个,解决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以前村里哪有这个样子,经常是天晴是灰、下雨是泥。”脱贫户刘先锋说,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村里大变样,“干净了,整洁了,到村部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驻村工作队找准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这个瓶颈问题,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关键,助推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稳步发展,天子山剁辣椒乡级产业、向家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级产业,以及针对易地搬迁户分红的葡萄基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3年来,辣椒种植为贫困群众分红10万多元,葡萄基地分红6万元。2019年,乡阿哥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种植葛根400多亩,年支付流转土地资金12万元,带动500多名村民务工,贫困群众直接分红6万元。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招商,努力发展集体经济,将位于天子山街道的房屋招商出租,每年产生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一个月2000块钱工资。”在乡阿哥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葛根基地,脱贫户刘昌云介绍,他家还有6亩地被流转到葛根基地,每年租金1800元,家里三口每人每年还有100元分红,“仅仅一个葛根基地,家庭收入就有2.2万多元,家庭经济一下子就‘活’了。” 日子好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家门口就能增收了。
“在帮扶干部李建国的支持下,我扩大了养殖规模,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家住黄柏溪组的脱贫户陈昌林提起自己的帮扶干部李建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陈昌林,家庭人口4人,本人患高血压、脑梗塞等慢性病,妻子是一级残疾人,家里还有一个小孩在读书,家庭极其贫困。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建国为他制定了帮扶措施,帮扶他养猪,由于猪圈大小有限,2015年至2017年每年只养了三头,一边养一边摸索养殖经验,出售后不但每年的收入有大幅提高,也于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2018年,李建国又为他到残联争取残疾人创业补贴,用来扩大猪圈。到现在,陈昌林家养了三只母猪,用来保障养猪的猪仔来源不断,同时在养的猪达到了30头,成了村里的养猪大户。
大爱化雨润民心,一步步的改善,一步步的改变,每个贫困家庭的“蝶变”都见证着武陵源区人社系统的努力和付出,也渲染出了新时代人社系统拳拳为民的鲜明底色。
如今,驻村工作队依旧在大山里奋战,告别贫困的黄河,乡村振兴蹄急步稳,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富裕的新希望。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黎飞跃 汤勇辉 欧阳芳 屈泽清
编辑:胡小红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