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张家界8月21日讯(记者 全江玲 通讯员 朱晓敏)他们用最真实的镜头和纸笔记录“抗疫”斗争,传递社会正能量;用最朴实的语言引导社会舆论、回应群众关切;用最尽心尽责的服务排查疫情隐患、坚守工作岗位,做好便民服务和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是新时代的宣传干部,用行动诠释着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逆行“瞭望者”,传递“抗疫”正能量
“抗疫”一线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扛着摄像机或相机记录着最真实的“抗疫”故事;他们四处奔跑,用独特的新闻眼光抓住某个人,走近、交谈,传递正能量。
不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无论烈日炙烤、还是大雨肆虐,只要电话响起,他们就会立刻投入到采访工作中。
疫情就是命令。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就是战士,深入一线,及时报道疫情、回应社会关切、讲述感人“抗疫”故事,有力地将党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激发起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强大斗志和力量。
“还有一群人,他们是瞭望者,他们是媒体人。疫情防控以来,我的同行、同事们不惧风险、日夜兼程,深入一线采访报道,他们作息紊乱,脸上冒痘了……”滞留在确诊病例最多的永定区的慈利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在日志中写道。
截至目前,慈利县在各级媒体平台共推送抗“疫”稿件、视频2545条。其中国家级媒体73条,省级媒体183条,市级媒体365条。传递抗“疫”正能量,新闻工作者不仅是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他们也是抗击疫情一线勇敢的逆行者、真诚的奉献者!
“村村响”大喇叭,抗击疫情最强音
“核酸检测的群众们注意,请各位佩戴好口罩,保持两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站在圈圈里面等,采样完成后,请马上离开……”
8月14日,岩泊渡镇廖家村正在进行第三轮核酸检测采样。由于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地务工,居住在家的老人大都不会用手机,每天正是这些大喇叭,定时段、高频次开展防疫宣传,让大家第一时间知晓指令、互通信息,自觉参与到疫情联防联控行动中来。
“昨天晚上九点多,广播里说要做第三轮核酸检测,很多人就都过来了。我们村里的广播装了好几个地方,都听得到,上传下达确实好。”村民李淑珍说。
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各乡镇、村(社区)充分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做到了政策宣传零延时。截至目前,慈利县累计录制“村村响”广播音频20期,高频播放16476小时。使疫情防控工作由被动变主动,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最强音。
无声奉献志愿者,疫情防控坚实线
“5组完成任务”“1组还有金慈世家和德政园两个小区,大约520人左右”“2组共5000多人,目前做了1000多”凌晨1点的县委宣传部疫情防控工作群里大家积极汇报着工作进度。
8月13日晚,接到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后,县委宣传部作为双安社区“三联四建”联系单位立即将人员按检测点分成5个小组,参检人数最多的2组,无疑是任务最艰巨的。
凌晨2点、凌晨4点,工作群里陆续收到了各组完成的报告。
“戴好口罩,保持距离” 2组志愿者些许嘶哑的声音在检测现场重复响起。
雨夜的路灯显得比往常要昏暗,长长的队伍弯曲却又整齐,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有年轻人们都自觉的保持间距,有序前移,没有抱怨。“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是真的辛苦,我们只要半小时,而他们却是一通宵”。感动的声音不时在耳边泛起。
经过通宵达旦的努力,早上7点,2组也终于完成了辖区内所有人员的核酸采集。腰酸了、腿疼了,一整晚的坚守,志愿者们与医护人员一道,没有退缩。
中午12点,参加整晚核酸检测工作的志愿者又打足精神来到了值守小区的岗位上。
守护,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衣服的颜色,不分工作的岗位。面对疫情,除了医护人员,还有这一群在背后无声奉献的宣传干部,他们忙碌在街头巷尾,他们也是与病毒抗战的“战士”,守护社会平安的“天使”。
来源:红网张家界站
作者:全江玲 朱晓敏
编辑:舒信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